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
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
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想成为优秀的人,但是成为优秀的人不是只是口头说说,我们要付出实际行动,一起动起来,下面我整理了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1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被大家所认可,被大家所赞扬,那么我们平日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毛病,这些毛病总会让我们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大打折扣,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自己呢?望我的经验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
自我认知,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自己要了解自己现在都有哪一些毛病,有那一些问题存在,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更改。
对问题的解析。了解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了解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都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只有清楚了各种状况,我们才能够好的进行针对性的部署。
从小事做起,并不是每一件事情做起来都会那么的一帆风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随便就能做成的。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只有一点点的积累,才能够一步步的走向成功。
要先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不刷牙,不爱洗衣服等等,这些小小的臭习惯看似简单,但是很难改正。我们将这些一一克服了,你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要听取别人的建议。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会有几个很好的朋友或者同事,他们总会给与你一些建议以及意见,他们的说法一定会是客观的,一定要细心地听取他们意见。
明确自己想要做到的程度。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那么你就可以针对性的部署,你必须要了解自己想要做到怎样,你才会狠下心来。
制定明确的计划,有一些东西,你写出来的效果要比记在心里的强出百倍,这样你才可以时刻的叮嘱你自己,让自己更加的坚决。
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2
01突破原有心智模式从防御到成长
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中提到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防御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什么叫防御型思维呢?顾名思义,就是保护自己避免受伤害的一些思维方式。
而成长型思维呢?就是主动迎接挑战、创造路径、实现自我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会拥有成长型思维,有些人却常使用防御型思维呢?
其实这个和我们早年的经历有关。
如果特别早期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者养育人给我们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我们从小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安全到足以让我好好探索。而如果从小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他会带着更多的恐惧活在这个世界上,反而会想我到底怎么保护自己避免伤害,而不是勇敢探索。不过我一直相信阿德勒的话:我们不能改变这些早年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这些经历赋予我们的意义。所以,糟糕的早年经历不代表我们没救了,我们完全可以重新了解自己,重新去定义我们的过去。
接下来,和大家具体介绍防御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一、什么是防御性思维?
先来看看三种常见的防御型思维。
1、僵固型思维:担心困难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
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不变的,但是又没办法承认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一旦任务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他会马上拒绝和回避,甚至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方法来安慰自己,因为这个思维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
这就是为什么在咨询中,很常见的情况是来访者宁愿刷信用卡也不出去找工作?说了要转型却迟迟没动静。因为我们害怕一出去面试,会证明自己不行,会让自己受伤。
我很惊讶地发现,在我辅导的大学生中,秉承僵固型思维的不在少数。他们最常问的话是“我的能力适合干什么?” 一般如此提问的同学,也不见得能说出自己到底有什么能力,而且能力是用有效的成果来证明的。作为职场新人,仅用我现有的能力来匹配适合的工作,会存在很大的限制。相反,我们要看到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培养的,我们应将重心放在如何培养相关能力以适应我想要的工作上。
2、应该思维:无法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
这个应该思维背后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理想自我
一个是现实自我
比如说在咨询中,一个小伙伴就因为老板批评而难以接受。因为她从小就被家长和社会灌输了一个理想自我,我应该是人人喜爱的、人人称赞优秀的、人人认可的。一旦有人不这么做,理想自我就受到了伤害,逼着她看到真实自我的不完美。所以,这种应该思维也是对自我的保护,保护的是幻想中的理想自我。
应该思维也常用来对付他人。在另一个咨询中,来访者抱怨自己的工作没价值。一问,原来他是部门留下的唯一一个人,原来的部门经理不在了,他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认为大老板应该要给他安排好所有工作、并关注到他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和上级沟通,觉得没有价值和底气去求关注。在恋爱上就更明显了。我们总会觉得伴侣应该理解我,即使我一句话不说也能猜透我的心思,怎么可能呢?其实这些情况,我们保护的也是内心幻想的一种时刻被看见、被关注、被爱的自我。
3、绝对化思维:陷入悲观状态并认为一切没救
绝对化思维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1、永久化
比如说,很多女生会对生孩子的时机非常困扰,认为一旦怀孕生孩子,我的事业就完全停止了,这是一种永久化的绝对化思维。妈妈的角色可能会让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变慢,但决不会让我们停下来。比如说我很欣赏的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前妻麦肯齐,虽然生了4个孩子,也声称家庭会优先于她的写作,但她并没有停下来,用了10年时间出版了第一本书,这些都是在照顾孩子的间隙完成的。
2、普遍化
曾经有个女性来访者很担心自己已婚未育, 会影响跳槽,绝不能让自己辞职,把自己搞得很崩溃。其实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不接受已婚未育的职员。就比如说,我的前东家亚马逊,招募了不少已婚未育的职员,而且个别同事还在产假期间升职加薪。所以说,不要把问题普遍化,尝试去找到一些例外。
3、人格化
投了几个简历没回声,就认定是自己能力不行。进了一家新公司,同事们不怎么主动和我说话,就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这就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就是把自己遇到的情况人格化,认为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认真想想,我投简历的方式有没有问题?现在投简历的成功率是很低的,我是不是可以用内推等方式试试?我刚来新公司,大家也都忙,我又自己闷在小角落,是不是可以主动和大家吃吃午饭?不一定是我不招人喜欢吧?我们需要去人格化,才不会想得那么糟糕,把自己幻想在一个很危险的处境,而不敢行动。
二、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那对应的,我们也来看看怎么做到成长型思维。
特点1: 在接纳现实基础上实现目标
我前阵子做了一个高管咨询,来访者在纠结要不要继续一个新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他跟我说了很多困难,比如说这个董事长难对付、员工不认可,正值疫情,做不出太多业绩,所以在犹豫这个职位是否适合他。
当我们是问题导向时,我们会困于问题本身,无法自拔。而当我们跳出问题,目标导向就不同了。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想做一个创业平台,帮助更多小团队成功,而现在所处的行业是一个适合的朝阳行业”
“如果留下来,这份工作可以怎么为你的目标服务呢?”
“可以深入了解这个行业是否如他预测一样,可以积累行业人脉,可以丰富管理经验......”
于是答案出来了。
这就是创造型思维,尽管遇到困难,但是可以明确这段经历怎么帮助他实现目标,他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了。
所以,目标导向的成长型思维,会让我们回归初心,看到我们为什么出发,接纳现实,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
特点2:能分清楚能控制和无法控制的
前面提到的案例中,来访者说他部门没有人带他,于是觉得没被看见和培养,觉得没价值,陷入了困境。可经过梳理,他接纳了短时间“部门内没人”是不能控制的,于是他换了种方式来思考:既然我是这个部门的唯一一个人,那我就把自己当作部门leader来看待,我就有必要维护这个部门的运转,要主动争取资源将部门的任务做好。当我们把注意力控制在自己能控制的地方上,巨大转变就发生了。
该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所谓的防御型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安全的幻想里面。做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事、觉得自己应该如何、把事情想得很糟糕让自己不踏出去,本质上就是停留在幻想中,而不是接纳现实。
成长型思维相反,就是让你接纳现实,控制能控制的部分,然后基于现实困难来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所以要突破防御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本质上就是培养接纳现实的能力。
如何培养接纳现实的能力?
推荐斯坦福人生设计理念的一个工具:重力问题。
重力问题的定义是: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它只是一种生活现实,像重力一样,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我不想要老人过来带孩子,不想请外人,自己想继续为事业奋斗,可是没人照顾孩子,怎么办?我必须悦纳“有人要照顾孩子”这件事,思考现阶段自己的重心在家庭还是事业,在老人来、请外人、自己带之间做个选择。
再比如说,我好多同行都创业成功了,我也想试试,但是要离开现在稳定的工作,我无法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怎么办?创业会带来不确定是必然,接受并思考,你能接受的最大不确定性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让我们接纳现实问题,然后再看看能做点什么的方法。建议你也写下最近被困扰的重力问题,尝试改写一下,说不定你就能往前走一步了。
02实现真正的改变:了解旧经验,创造新经验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我们都立过Flag:早上6点起床、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每周一本书......可是却坚持不了几天。
就拿起床这事来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女学生高里·南达还专门发明了一个叫Clocky的“逃跑闹钟”。这可不是普通的闹钟,它还长着轮子。你在晚上入睡前调好时间,第二天早上,逃跑闹钟不但铃声大作,还会从床头柜上滚下来,在房间里窜来窜去,逼得你不得不爬起来追着它跑。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的作者奇普·希思是这样解释的,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部分自我被称为理智面,想在早上6:00就起床,上班前还能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慢跑一下;另一部分自我被称为情感面,它让我们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再多睡几分钟。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很难改变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有两面。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也有很好的比喻。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很巧妙地把我们的情感面比喻为大象,把我们的理智面比喻为骑象人。我们的大象是自动化思维的、非常情绪化的,而我们的骑象人却是特别理性的,总想驾驭我们的大象,却总是适得其反。我们只有在大象没什么欲望的时候,稍微能控制住它。
为什么呢?
因为大象有一个特点就是及时行乐,所以只有咱们内心的这头大象真正体验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它才会真正的知道这个东西是好东西,才会主动服从。我们的大象都体验过在被窝里睡懒觉的温暖、喝奶茶吃甜品的快感、打游戏的刺激、麻辣火锅的.酸爽,所以我们很容易继续这个行为。相反地,我们的大象可能还没体验到6点起床、每天日更公众号、每周读1本书、慢跑1小时的好处,所以也就很难自动和坚持地去执行。就是因为早起床、看书、运动只是我们头脑中对自己的期待,而不是身体实实在在体验的好处,所以我们驾驭不了它。掌握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我们要真正地改变起来,要创造出体验,让大象实实在在感觉到好处,用这种新经验来去代替过去旧经验,这才是改变的本质。
为什么我们想改变?
好,那既然这么难改变,我们为什么又想改变呢?
这里必须提到人的成就动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希望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然后去实现自我,只是每个人的成就动机水平不同。对于高成就动机的人来说,他们会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喜欢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机会、希望立即得到反馈。
我自认为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所以,在这一年里面,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去尝试了很多事情。当然,一方面我想有高成就,一方面我又想呆在舒适区,其实这种拉扯的状态是常年都存在的,只是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我的高成就动机战胜了我的心理舒适区,让我行动起来。
比如说做这个直播,其实我一方面觉得都孕晚期了,舒舒服服过了吧,还折腾什么呀,万一讲不好还被笑话,还得紧张准备写逐字稿,太费劲了。可另外一方面,我之前就定了3月份要做一场直播的目标,我希望自己在卸货前,把最近的心得和收获分享给大家,这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于是,在这个拉扯之下,我终于在3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孕期37周足月的前一天,行动了起来。这就是成就动机的作用。
该如何实现真正改变?
第一步:用心理免疫X光片,找出障碍
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什么?
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这些行为有哪些隐含好处?
内心的重大假设是什么?
验证内心的假设
第二步:尝试一小步
第三步:给自己小奖励,主动获取正反馈
03借助情景的力量搭建联盟,公开主张
我们为什么要搭建联盟?
先来看看这张图,来自Paul博士5R领导力。从图中看出,当我们做了一个改变的决定时,我们的能量是高涨的,可是很快,我们就觉得没有支持、没有监督,于是能量慢慢降下来,然后停滞了。
而当我们有一个联盟,有人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甚至监督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像右边的黄色波浪线一样,能量慢慢上升,会保持很久,慢慢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那在这里想和大家介绍2种联盟的方式,帮助大家真正实现改变。
1、找圈子,合作借力
在《跃迁》中,发现古典老师几乎把链接和联盟用到了极致。在他写这本书时,他建立了一个跃迁思考网络,拉了不同的大咖进群,每天早上,古典老师会抛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到群里,然后大家各自找资料,再沟通。于是这本书的很多灵感都来自这个神奇的跃迁群,这就是联盟的力量,也是合作借力的典范。
另外,在做寻找职燃人项目时,我也体会到联盟的好处。外界看起来,采访似乎很简单,但其实要动用的人力心力真不少。于是在2月份,我就通过公众号开始招募共创团队,没想到先后有十几个人主动联系我,希望一起来共创这个项目,到如今已形成节目策划、新媒体推广、社群运营、音频编辑、文字编辑、平面设计等分工明确有序的大团队了。要是没有大家的加入,我的能量值很快就会像第一张图一样掉下去,就是在大家互相支持和监督下,我们一期一期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2、公开主张,公开承诺
罗振宇在2015年的跨年演讲中放狠话,说自己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这就是公开主张和公开承诺的力量。
再比如说,寻找职燃人的采访节目,从一开始就说要采访100个热爱工作的故事,也是一种公开承诺。100个做下来至少2年时间,但是因为有这个公开承诺,我们才有更强的动力一步步做好。
这些都是外在情景的力量。我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也要巧用外部的情景来推动自己真正改变。
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3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生活十分的迷茫,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加的独立,才是最好的方法,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
我发现,我已经走进一个死胡同。胡同是死的,而我却是活的,若是我真想走出死胡同,死胡同根本就困不住我。
但我却不想走出死胡同,因为即使我走出死胡同来了,也没有任何人支持我,我还是一样的孤单,一样的是一个人,这跟我待在死胡同,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
有时候,实在是太累了,我就会问问自己的内心,人生我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追求名,还是追求利,还是都追求,还是我追求的是“其他”,“其他”是那种我无法名状的东西,那东西却让我很开心,很快乐。
但我始终都得不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回答,不是我的内心不愿意给我明确的答复,而是面对现实的生活,它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知道,依赖某种东西、某一个事物、或者某一个人,而让自己随它而生活。那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生的不负责任”,跟死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漫长的人生依赖是不可取的,相反可取的是独立。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死胡同已经不见了。生活中同样的事情,它们也都还没有改变,现在唯一改变的是“现在的我”
。我知道,当我决定改变自己,从而让自己去适应这人生。我觉得我追求的东西,我会一点点的得到,这一点点看起来视乎很漫长,但我不会因为漫长,而不去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