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展开全部
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如下:
一、重视幼儿,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不管是预成还是生成课,教师大多是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思路去引导幼儿,不许幼儿“乱说乱动”,表面上是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常规﹑形式,结果“互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独特的自我表现。
然而,幼儿的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如: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儿童,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
二、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为幼儿树立自信心。以幼儿为主体,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互动学习。兴趣,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引导线,特别是幼儿的活动,更应该以兴趣为主。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科学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探索浮沉奥妙,活动快结束时,我让幼儿思考:如果有一个花瓶沉在大家都够不着的水底,连教师都没办法拿到,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凭自己的经验想了好多办法。这时,最喜欢提问的恺恺高高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有问题。”“如果花瓶的嘴巴没有在上面,该怎么办呢?”积极的萱萱马上跳起来:“用大吊车吊上来。”“不行不行,”恺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大吊车会泡水泡坏的。”锦林说:“我游泳下去拿起来。”恺恺一副大人的样子:“你游泳下去很危险的。”锦林不服气:“我游泳可厉害了。”恺恺摇摇手说:“不行不行。”其他小朋友也来了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完全超出了教学范围,可是小朋友们比平时讨论得更热烈,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一晃几十分钟过去了,我们都没有感觉到时间长。
三、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教师要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在这其中,教师对待事物科学认真的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探索和创新的品质。当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并有目的地使“问题”更加复杂,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发生。
这种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幼儿的兴趣积聚于一个主题之上,使幼儿愿意继续下去。要做到这一点,如何“把球推挡回给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不能借助于明确的控制和规范,而是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支持、建议和帮助来实现活动的继续和延展。教师不是去压制、协调或统一,而是设法展开它,引发幼儿的讨论,或者把它变成一些可以被检验的假设、可实际进行的比较,让孩子通过讨论、检验、比较来发现“真理”,共同建构知识。这种良好的师幼互动,应该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在幼教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创设一套符合本园特色课程体系,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在教师预设的课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不断追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综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开放的有弹性的设计。我们鼓励幼儿在探索实践中、在和老师的互动合作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建构,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习惯和知识、能力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和个性需要,根据幼儿的反馈,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以更适合幼儿的发展和接受能力。在确保预设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实施生成课程时,要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适时地把幼儿关注的事情和活动转化为课程内容。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氛围,以支持和满足全体或部分幼儿活动的需要。在这种课程中,幼儿的认知兴趣和个性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师幼互动中双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师幼之间平等的探讨、交流、互动合作得以很好地体现。
一、重视幼儿,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不管是预成还是生成课,教师大多是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思路去引导幼儿,不许幼儿“乱说乱动”,表面上是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常规﹑形式,结果“互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独特的自我表现。
然而,幼儿的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如: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儿童,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
二、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为幼儿树立自信心。以幼儿为主体,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互动学习。兴趣,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引导线,特别是幼儿的活动,更应该以兴趣为主。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科学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探索浮沉奥妙,活动快结束时,我让幼儿思考:如果有一个花瓶沉在大家都够不着的水底,连教师都没办法拿到,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凭自己的经验想了好多办法。这时,最喜欢提问的恺恺高高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有问题。”“如果花瓶的嘴巴没有在上面,该怎么办呢?”积极的萱萱马上跳起来:“用大吊车吊上来。”“不行不行,”恺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大吊车会泡水泡坏的。”锦林说:“我游泳下去拿起来。”恺恺一副大人的样子:“你游泳下去很危险的。”锦林不服气:“我游泳可厉害了。”恺恺摇摇手说:“不行不行。”其他小朋友也来了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完全超出了教学范围,可是小朋友们比平时讨论得更热烈,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一晃几十分钟过去了,我们都没有感觉到时间长。
三、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教师要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在这其中,教师对待事物科学认真的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探索和创新的品质。当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并有目的地使“问题”更加复杂,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发生。
这种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幼儿的兴趣积聚于一个主题之上,使幼儿愿意继续下去。要做到这一点,如何“把球推挡回给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不能借助于明确的控制和规范,而是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支持、建议和帮助来实现活动的继续和延展。教师不是去压制、协调或统一,而是设法展开它,引发幼儿的讨论,或者把它变成一些可以被检验的假设、可实际进行的比较,让孩子通过讨论、检验、比较来发现“真理”,共同建构知识。这种良好的师幼互动,应该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在幼教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创设一套符合本园特色课程体系,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在教师预设的课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不断追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综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开放的有弹性的设计。我们鼓励幼儿在探索实践中、在和老师的互动合作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建构,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习惯和知识、能力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和个性需要,根据幼儿的反馈,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以更适合幼儿的发展和接受能力。在确保预设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实施生成课程时,要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适时地把幼儿关注的事情和活动转化为课程内容。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氛围,以支持和满足全体或部分幼儿活动的需要。在这种课程中,幼儿的认知兴趣和个性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师幼互动中双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师幼之间平等的探讨、交流、互动合作得以很好地体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