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扬州的历史背景 35

宋代扬州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有哪些战争,有哪些故事呢?... 宋代扬州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有哪些战争,有哪些故事呢? 展开
 我来答
ljk909
2010-04-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

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把蜀冈下面沿古运河的东南一大片居民区和工商业者居住地包进城内,形成市井相连的“十里长街”。山上的叫“子城”或“牙城”,是官府、衙门的集中之地。也就是说唐代的扬州城包括子城和罗城,杜牧诗句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两重城”就是指的罗城和子城。扬州也由一个政治、军事城堡转变为经济文化城市。
从晚唐开始,扬州常遭兵燹,城池也屡遭毁坏。自杨行密在扬州称吴王后,社会才得以短暂地安定,城郭也得以修缮。后来徐知诰取代了杨吴,改名李昪,登上了帝位,国号大唐(史称南唐),这时扬州地属南唐。

再说北方,周太祖郭威取代了后汉,坐了整整四年的龙廷,得病身亡,皇位由内侄兼养子郭荣接替。

显德元年(954年)郭荣登上了宝殿。郭荣,原名柴荣。百年后,人又称柴世宗。后周显德五年(958),周太祖郭威的旧将、时任殿前都虞侯的韩令坤,从南唐的版图中夺取了扬州,扬州城又一次成为瓦砾废墟。韩令坤就在唐罗城故址东南隅筑城,称“周小城”。显德七年(960)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就是恭帝。柴宗训虽有辅宰,但手上没有兵权。恭帝即位后,李重进移守扬州,对“周小城”加以改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州城”,也就是后来“宋大城”的部分基础。

显德七年(960)正月初四,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北)发动了兵变,废去了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当上了北宋的第一个皇帝,年号建隆。

赵匡胤当上了皇帝,重兵在握、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驻守扬州的李重进并不买账。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十一月初,宋兵至扬州,驻扎在城西二十里处(今西湖胡场)。这一战以李重进举家殉难而告终,扬州自此归了北宋,不过这一战,扬州的城池并没有多大破坏。

这时赵匡胤还不想一举吞灭江南,十二月回到汴京。宋和南唐暂时隔江而治,扬州就成了宋的边防。

金兵南下,扬州是高宗南逃的驿站

北宋的168年,战火基本上是在北方,扬州沿用着李重进筑的州城,山冈上的城堡逐渐废弃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底,攻破了宋都汴梁。五月一日赵构即位,史称高宗,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即位后,拨款十万缗,下诏要扬州知州吕颐浩修缮扬州城池。九月,吕颐浩以州城为基础改筑“宋大城”,全用大砖砌造。宋大城位于唐罗城南,古运河西北,大体东至古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一线,南达康山街到老南门一线,均接近古运河;西界保障河至砚池一线(今长春桥以南瘦西湖,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今漕河)。

不久,高宗下诏“巡幸淮甸”。高宗的“南巡”实际上是南逃,于建炎元年(1127)十月二十七日抵达扬州。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确保了淮河以南的平安,高宗原本就毫无救国赴难之心,见战火没有烧到扬州,也就放心地苟安了。

金兵铁骑踢破了他们的美梦。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帅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三月,金军前锋直抵天水军(今安徽天长),高宗接到报告,惊得魂飞魄散,迅即上马,仓皇出逃,御营准备不及,只五六骑护驾,向城外奔去。高宗从南门逃出城,经扬子桥到瓜洲,吕颐浩、张浚寻得小舟护导高宗渡江而去。

金军攻入扬州,追至江边,军民不及撤退,死伤与落水者不计其数。在扬州大掠三天,纵火焚烧,又转攻真州,占领泰州。金兵走后,扬州城内侥幸生存者已是寥寥。

赵构仓皇逃往镇江,不久又逃到苏州、杭州、明州。金兵穷追不舍,直到建炎四年(1130)的正月金兵追得筋疲力尽,海上遇风暴,陆上也屡遭宋朝武装的袭击。不得不北撤。

高宗南渡以后,扬州成为防御金兵的前哨要塞,《宋史》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绍兴二年(1132)郭棣知扬州后,先是修缮了宋大城。由于金兵屡屡来犯,他认为唐代子城地势高,可以凭高临下,有利于防守,打击来犯之敌。于是在唐城旧址上重建城池,叫“堡寨城”(堡寨城的大体范围就是今天的平山乡堡城村),此城与宋大城南北对峙,中间相隔二里,这一段空白,容易使敌人将两城阻断,相互之间难以照应。于是又版筑一座可以连接这两座城的城,它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今长春桥北的童家套、笔架山高地就是宋夹城的故址,东、北、西三面墙外的坡势比较陡峭,呈南北狭长的长方形,高出附近地面1-3米,因为它夹在这两座城中间,所以称为“夹城”(夹城实际上也就是一条与外面隔绝的通道)。从此,扬州一地有三城。“夹城”北门接“堡寨城”南门,南门接“宋大城”西北门,史称“宋三城”(见宋三城图)。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开始向南宋进攻了,真正的恶战开始了。

咸淳九年(1273)春,元军攻下了包围六年之久的樊城、襄阳,顺江而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元军攻破池州继续东进。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大破宋军,贾似道溃退到扬州。三月,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随后兵分两路,伯颜率主力直下临安,阿术包围扬州。

阿术进攻扬州,遭到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的抵抗,有史家说,扬州的保卫战与钓鱼城保卫战可称为东西辉映,彪炳史册的两大战役。

淳佑十年(1250)贾似道曾移镇两淮,在宝佑年间重修“堡寨城”称“宝佑城”。李庭芝镇守扬州后,又在“宝佑城”西加筑“圃城”,把平山堂包在内,称“平山堂城”。这样就多了一个制高点,防止元兵占据蜀冈向扬州城内射箭。阿术攻城不下,只好将扬州团团围住,断绝扬州粮道。入冬,城内粮尽,死者满道。

扬州保卫战历时十个月,江淮州郡至此全部陷落。“宝佑城”、“平山堂城”、“夹城”都为元兵所毁,只剩下被战火侵食的“宋大城”。

元军攻下扬州后,沿用“宋大城”,到了至正十七年(1357),在宋大城的西南一角改筑了后来被称为“旧城”的城,“旧城”东界今小秦淮,西界今头道河,北界今盐阜路,南界今城南古运河,旧城周围计“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十里有余。明·嘉靖《惟扬志·卷十一·军政》记载说,“宋时三城其夹城、宝城不可骤复矣,而大城亦止西南一隅,以当时户口甚少也”。

宋代三城

堡寨城

堡寨城南城墙西起观音山,向东至铁佛寺,全长约1.9公里,沿蜀冈南边缘建造;西城墙南起观音山,向北沿西华门路笔直至堡城西河湾,全长1.4公里;北城墙西起堡城西河湾,向东至堡城李家庄,再向东北折至堡城尹家庄,然后再向东延伸至今综合村江庄,全长2公里;东城墙北起衙城东北角楼,向南至铁佛寺,全长1.5公里。周长约6.8公里,面积约2.2平方公里,比唐代的子城略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块高低的四周低洼地带就是当年城濠的遗迹。堡寨城南、北、西各一门,有道路连接,进西门有路与南北路相通;东面两门,两门有道与南北通道相连。南门是主要城门,门洞长约14米,是与宋大城联通的城门。北城和东城各有一座水门。城墙墙角设有角楼,墙体拐角内外包砖,内侧包砖为特制的斜面砖,使砌成的墙体自然收合。

夹城

夹城在堡寨城和宋大城之间,夹城的北门连着堡寨城的南门,它的南门直通宋大城,由于宋大城的北门略偏一点东,堡寨城的南门又略偏一点西,不在一条南北垂直线上,所以在宋大城偏西一点的地方又开了一个门(也就在这时宋大城有了五座门,北面两座),直连夹城,尽管这样,夹城仍然呈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狭长方形。东西两侧也就是在腰部各有一门,门外有月城。东、北、西三面墙外的坡势比较陡峭,高出附近地面1-3米,今长春桥北的童家套、笔架山高地就是宋夹城的故址,也就是东界原看守所西侧,西界原瘦西湖北门(直对五亭桥的那个门)大路的东侧。岁月流逝了将近800年,夹城的北侧虽已被保障湖割断,但地形特征依稀可见。

宋大城

后周显德五年(958),韩令坤就唐罗城故址东南隅筑城,周围2180丈,称“周小城”。不久,李重进驻守扬州,对“周小城”加以改建,并向东南延伸,称为“州城”,也就是后来“宋大城”的部分基础。
高宗南渡前扬州知州吕颐浩奉召,以州城为基础改筑“宋大城”,全用大砖砌造。宋大城位于唐罗城南,古运河西北,大体东至古家巷(今东关街新古一巷)一线,南达康山街到老南门一线,均接近古运河;西界保障湖至砚池一线(今长春桥以南瘦西湖,西门头、二道河至荷花池),北界柴河(今漕河)。东西约四点五华里,南北约六华里,整个城垣略呈方形,面积约6平方公里,周长2280丈,市河(今汶河路一线)贯穿城厢南北,四周借古运河、保障湖、漕河为护城河。有四座城门,南门(安江门)、北门(迎恩门)、东门(康海门)、西门(通泗门),从东门到西门、南门到北门形成一横一纵的十字交叉街道,南北向的大体上就是今天的南门街向北经文化宫、万家福商场至天地大酒店的这条街(原先的南门街、院大街、北门街);东西向的大体上就是今东关街、彩衣街、大东门街接四望亭路(原西门街),州治约在今迎宾馆一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