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慈禧最大的区别在哪

 我来答
勤奋的橙红年代
高粉答主

2018-11-11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答主
回答量:7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万
展开全部

武则天和慈禧最大的区别:

1、所处的年代不同:

武则天(624年-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人称老佛爷,长时间垂帘听政,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908年11月15日17点,慈禧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74岁。

2、把持朝政的形式上不同:慈禧太后仅仅是垂帘听政;武则天明目张胆的做了女皇。

3、治国理念上不同:

武则天依法治国,酷吏存在,法律过于苛刻毒辣,武则天时期更繁荣。慈禧相对保守,看问题的高度略低于武则天,慈禧垂帘听政时期,整个国家走下坡路。

武则天思维开放,能接受新的事物,从她提拔女官可以看出。慈禧思想保守软弱,害怕新的变革,迫害维新。

4、从影响力上看:武则天的影响比慈禧更大一些。

5、结局上看:慈禧太后寿终正寝,权力持续到最后;武则天提前被众臣赶下台。

百度网友28ce570
2015-07-01 · TA获得超过798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740
采纳率:10%
帮助的人:1873万
展开全部
俩个 都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女人..都个共同的特点:泼辣,心狠手辣;武则天在治理国家方面算是天才,唐代最顶盛的二个时期的中间就是由他来负责承接的。替后来的盛世打下基础。在位六十年国泰民安。统一四海。日本人来进贡时才知道原来中国的皇帝已经变成女的还做的这么好。 慈禧能干,但某些方面她是无能的。慈禧的时代,中国亟待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将国家带出灾难,但环顾神州,无人能胜任,慈禧在这方面也不是强人。作为主要统治者,她的决策直接影响中国命运,饱受诟病也是必然。 作为女人,她对物质过于贪恋——那时已不是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基础不允许慈禧那样奢侈,比如她的六十庆典就遗患无穷。中国已经处于甲午海战迫在眉睫的关头,她还用这样的奢侈给自己壮声
  先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参政折腾事的并不少见,但折腾出好结果的却并不多见,像慈禧这类的二杆子更是数不胜数,讲到这里,也请诸位女性同胞暂不要动手,容俺说完。 女性在从政方面之所以比男性困难,说到底是个生理结构问题,政治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需要极大的理性,但女性情感丰富,很多事情上往往会跟着感觉走,比如慈禧大妈,开始知道光绪改革,还比较支持,但一听说改革要革自己,就把人给废了,这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她明明知道大清国快完蛋了,不改革不行,只为了吐口恶气,把维新派的那一套也给废了,实在太不理智。 冲动是魔鬼,这话一点不错。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139] 当年秦孝公的儿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来几匹马把他给分了(五马分尸,学名车裂),但分尸归分尸,商鞅的那一套他还是照着用,一点不耽误,相比而言,慈大妈的档次实在差得太远。 到后来,慈大妈因为洋人不准她废掉光绪,且一直指手划脚,一怒之下,就去利用义和团,把那一帮大师兄、二师兄都请到京城,估计是戏看多了,什么刀枪不入的鬼话都相信,还公然向全世界列强宣战(早干嘛去了),也不派兵出国,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攻打各国使馆,就那么高几层楼,对方撑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围,义和团围,十天半个月打不进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赶紧撤除包围,还往使馆里送西瓜,被人赶到西边,一路上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回来却又十分大度,表示愿意以举国之力,结列强之欢心。 说起这位慈大妈,真是一声叹息,不知从何讲起,国家被她搞得一团浆糊,乱象丛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慈大妈感情太丰富,不按常理出牌,虽说工于心计,也只能玩玩权谋,整死几个亲王,过过舒坦日子,让她治国安邦,那是没有指望的。 当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伟大的武则天女士,那就真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步一个脚印,从宫女到皇后,再到皇帝,但凡敢挡路的,全部干掉,连儿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没什么区别,但她在历史上的名声比慈禧实在好得太多。 因为当慈禧看戏的时候,武则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自执政以来,她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松懈,她很清楚,作为一个政治家,除了得到,还必须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个阴谋家,而武则天是政治家,阴谋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还要整国家。 ——《明朝的那些事儿》5第1138、1139
  我觉得应该从2个人物性格方面和政绩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而慈禧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说出这等话,就是窝囊自私之人,大清帝国当时有世界排名十六的北洋水师,而日本远远在三十二名,为什么会失败?大清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就是大清帝国的大厦的宝顶失去了光辉!这个宝顶就是慈禧!为什么义和团运动会失败?难道大清帝国的人口太少吗?国力太弱吗?就是她!是她的性格和信念(当然她也不是一无是处).总之是治国无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对内.二,对外.三,整顿吏治.四,治军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照"),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逼高宗逼死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被流放(后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家讲坛》——蒙曼说唐之武则天,也有一些记载。 慈禧部分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身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传说为杏贞)。 乳名兰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年),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慈禧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慈禧宣布撤帘归政,但仍把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慈禧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慈禧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慈禧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慈禧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慈禧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龢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慈禧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慈禧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慈禧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慈禧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慈禧、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慈禧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慈禧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慈禧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慈禧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慈禧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慈禧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慈禧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慈禧“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武后淫而不乱,慈禧乱而不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哆啦咪发嗦哆嘻
2015-04-2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哆啦咪发嗦哆嘻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2889 获赞数:32860
毕业于上饶师范学校,有两年多的从教经验!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我觉得应该从2个人物性格方面和政绩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而慈禧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说出这等话,就是窝囊自私之人,大清帝国当时有世界排名十六的北洋水师,而日本远远在三十二名,为什么会失败?大清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就是大清帝国的大厦的宝顶失去了光辉!这个宝顶就是慈禧!为什么义和团运动会失败?难道大清帝国的人口太少吗?国力太弱吗?就是她!是她的性格和信念(当然她也不是一无是处).总之是治国无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对内.二,对外.三,整顿吏治.四,治军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照"),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逼高宗逼死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风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长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贤被流放(后杀害),三子被废,四子待武则天登基后,改名武轮。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下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家讲坛》——蒙曼说唐之武则天,也有一些记载。 慈禧部分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身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传说为杏贞)。 乳名兰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年),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慈禧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慈禧宣布撤帘归政,但仍把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慈禧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慈禧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慈禧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慈禧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慈禧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龢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慈禧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慈禧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慈禧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慈禧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慈禧、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慈禧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慈禧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慈禧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慈禧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慈禧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慈禧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慈禧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慈禧“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武后淫而不乱,慈禧乱而不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24
展开全部
武则天执政后,就没有性别了。或者说,她自己都把自己当男人看。所以她明目张胆地蓄养面首,像男人一样纵情声色。治理国家,也有着男人一样的大气、睿智和剽悍。就连死后,也做得很男人范,留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与武则天不同,慈禧自始至终都是个女人。慈禧对男人,没有武则天的那种失望和轻视。她对自己的老公咸丰帝,始终都保留着一抹温情,是享受过美好爱情的女人的那种仰仗和怀念的温情。慈禧一生,总是戴着两副耳环。其中一副常换常新,而另一副小宝珠耳环却从未摘下,只因那是她刚入宫时咸丰帝赏赐给她的。一个对爱情保留幻想的女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性别模糊的人的。慈禧对权势,也没有武则天那种骨子里希望成就伟业的渴求。她没有野心,有的只是女人的虚荣心和好胜心。她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不过是当时一个没落的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这样的出身,在后宫深处,若想避免欺压和陷害,并出人头地,唯有主动奋斗和积极钻营。慈禧后来对隆裕提起初入宫的往事时也曾说,皇宫里的尔虞我诈非常厉害,在那种环境里生存是没有退路的,只有选择接受挑战,也只能选择挑战。同样也是因为这样无权无势的出身,慈禧因不甘心被人掌控,所以才更有掌控他人的心思,也更需要权势带来的安全感和驾驭他人命运的乐趣。加之,作为女人的慈禧,是不幸的。她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些亲人的离世,让她失去了在男权社会里可供依赖的资本。若想赢得一生锦衣玉食,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自己,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掌控权力本身。所以江山在她手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她折合着自己享受的筹码。可以说,慈禧对权势,只是一种充满女人味的简单而感性的享受性需求。也许正是基于此,慈禧对国家,从来都没像武则天那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过。大清朝,从一开始就不是她的,即使暂时归她掌管,她也没看成是她自己的。以前是她老公的,后来是她儿子的,再后来,儿子没有了,也没能给她留下血脉相承的孙子。因为无须传承,所以也就不需要长久和昌盛。她要的只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的锦衣玉食,国泰民安。至于其他,都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列。所以每次战败,她都会急吼吼地委曲求全,割地赔款,在所不惜。她希望战争快点结束,不是为了拯救黎民苍生,而是过不惯东躲西藏的日子。她想早点回北京,再次回到紫禁城,再次过上那种颐指气使的生活。她这一生,最怕耽误自己过好日子。所以就连看奏折,她也只是为了能够消磨寡居的时间。据她身边的人回忆,一到孤独寂寞最难熬的时候,慈禧就用看奏折来打发。曾在皇宫站岗放哨的士兵苏勋丞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中,说了关于慈禧的几件事:冬夜,站岗士兵饥寒交迫的时候,慈禧命宫女给他们送去馒头和肉;为了查看士兵穿的是否暖和,慈禧伸手向苏勋丞胸前的夹制服里面摸了摸,直到摸到了棉袄才算数;慈禧和颜悦色地与士兵拉家常,问他们的姓名、年龄及籍贯,还用怜惜的口吻说:“可怜你们这些孩子……”这样的慈禧,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女人的魅力,唯独不像个一手遮天一言九鼎的统治者。最能体现慈禧女人面的是她对美的追求。慈禧一生爱美,古稀之龄也未稍减。在颐和园慈禧的卧室里,东南角有一个精致的梳妆台,里面存放着各种慈禧的化妆品,有些是各地进贡来的,有些则是她自己研制的。除了护肤之外,慈禧对服饰也十分在意。她的衣服都是由如意馆的御用画师画出小样,反复修改直到她满意后,才送到江南织造制作。虽然路途遥远,却非此不可。慈禧身材娇小,穿着朝服和礼服的时候,脚下便是十厘米左右的花盆底鞋,她最爱的是粉色缎绣竹蝶鲤鱼纹花盆底鞋。因为她眼光独到,她喜欢的衣饰常成为宫内的时尚潮流。她十分喜欢流行于同治时期清宫内的杏黄氅衣,宫中便也多有女子模仿这件衣服的样式剪裁穿着。自己爱美还不够,慈禧还经常指导别人。据《宫女回忆录》中一位慈禧贴身宫女忆述,慈禧曾有一次对她说:“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憨啊,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她还常教她的宫女们如何选择新鲜的玫瑰花瓣,按照书上的方法做胭脂。慈禧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个什么劲!”在慈禧存世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化装扮作观音菩萨的样子,左手捧净水瓶,右手执柳枝,李连英扮成善财童子站在她的右边。也只有女人,才会有这样雅致的玩性。说到底,慈禧只是个女人。她的美与聪慧,不过是一个女人过日子的情调,于大清江山,则是于事无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起名太麻烦QfO
2015-04-15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起名太麻烦QfO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4453 获赞数:57674
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达五年,相关经验丰富,现任该公司技术部技术工程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相同点:
1、女人(这点毋庸置疑)。
2、漂亮(当时的审美观)。
3、政治智商高(主要表现是能够权倾朝野)。
4、还有一点偏生活了就是驻颜有方。

不同点:
1、称帝:武则天明目张胆的做了女皇,慈禧垂帘听政,也仅仅如此;
2、统治基础:武则天继续了唐太宗的政治统治,政治手段强硬,政治清明国家的确是强大了起来,而慈禧没有做到与国共荣,后期面对西方列强一味的隐忍退让;
3、改革体制:武则天可以说是积极改革,改弦更张锐意进取,而慈禧破坏变法,打击维新势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