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时代的高中学生,求知欲望强,大胆活泼,感情细腻,想象力丰富。因此在创设情景时教师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学习对象特征确定合适的情景呈现方式。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方法例谈
1.联系生活
情境是一种融入情感的环境。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体悟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开启学生的情感,走进文本。
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等待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的眼眸闪亮了。画面中的“掐丝”和“点蓝”的流程让学生迅速进入了照片中的氛围,教师启发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如何用简洁、准确的文字来介绍。学生们观察着、比较着、思索着,一堂课就有了精彩的尾声。
2.感情朗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是值得朗读的佳篇,而声情并茂地朗读能让学生透过文本,与编者和作者对话,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激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她历尽离乱之苦,凄苦悲愁,所以词情极为悲戚。而高中生缺少丰富的个人经历,很难走进作者这浓浓的“愁”中。因此,笔者在整个课堂中采取了用朗读串联文本的阅读方法。在介绍了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经历,把握了诗眼“愁”后,笔者提出朗读三要求:一要读出词人的“音容笑貌”,二要读出词人的“情深似海”,三要读出词人的“境由心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走进了词人李清照的国家沦丧后,颠沛流离,丈夫病逝,孤独孀居的凄苦世界;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朗读,学生沉醉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课堂春色无边。
3.品味语言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领会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流,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熏陶感染。
在上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笔者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满酌而醉”的不同。为了品出关键句子和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回归语境,去分析当时作者的心情。前一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短促的句子表达了作者被贬在游览山水后仍得不到释放的颓废心情;后一次“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其中
“颓然”是“身子倾倒的样子”,而非“颓废、颓唐”之义。学生理解了后者是体现了作者畅游西山后,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心情舒适。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由“满酌而醉”而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文章写作主旨的理解。
4.设疑问难
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关系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
在学习《乡土情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笔者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问题如下:①第二段描写了“生我育我的乡土”留给人们哪些“童年的烙印”?②第三段描写了哪几种年少离家的情况?③第三、四段描写了年少离家后可能有哪些遭遇?④第五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它和“乡土情结”有着怎样的关系。问题展示出来后,只见学生们时而认真思考时而小声交流讨论,课堂真正成学生交换思想的场所!可见创设情境的问题,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要展开想象
想像是创造之母。想像力能带领我们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人在虚拟的环境里更加自如地表情达意。
笔者在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中,通过写《微澜》这篇作文,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咚咚咚……‘吉大,吉大,开门开门,我来蹭空调了!
’我朦朦胧胧中听到了小周乾的声音,心想:小家伙,烦死了,门又没锁,每次都这样喊,搅了我的美梦!见我没任何动静,他像往常一样开门走进来坐到床边,开始不停地挠我痒痒,我突然就在床上翻滚了起来,一不小心,腿一伸,把他踢倒在地上,他无奈地冲我笑了笑,拿出象棋,嘴角扬起,对道:‘吉大,要不杀一盘?’我对他笑笑。他把棋子和棋纸迅速拿出并放好在指定位置,一场楚汉大战拉开帷幕……”精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演绎了小周乾与“我”之间亲密的朋友关系。一旦进入想像,学生的思维就会神思万里,火花四溅。
二、特点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有效主要是以学生是否开展有效的学习为前提的。因此有效的情境教学应具备如下条件:
1.适切学生分析
在上课前,我们首先要清楚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等,才能保证学生更顺利地投入情境,进入学习的状态。
2.突出文本特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或言辞优美或意蕴深刻或写法别致的作品,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的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3.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服务。与课堂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会对课堂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一节课最终的评价效果与学生的收获多少有密切关系。
4.全面教师素质
教师要具有语言表达、适当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板书、随机应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边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既要关注教师个人积极的生命体验,也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更要关注语文文本中的生命素材。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方法例谈
1.联系生活
情境是一种融入情感的环境。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体悟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开启学生的情感,走进文本。
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等待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的眼眸闪亮了。画面中的“掐丝”和“点蓝”的流程让学生迅速进入了照片中的氛围,教师启发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如何用简洁、准确的文字来介绍。学生们观察着、比较着、思索着,一堂课就有了精彩的尾声。
2.感情朗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是值得朗读的佳篇,而声情并茂地朗读能让学生透过文本,与编者和作者对话,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激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她历尽离乱之苦,凄苦悲愁,所以词情极为悲戚。而高中生缺少丰富的个人经历,很难走进作者这浓浓的“愁”中。因此,笔者在整个课堂中采取了用朗读串联文本的阅读方法。在介绍了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经历,把握了诗眼“愁”后,笔者提出朗读三要求:一要读出词人的“音容笑貌”,二要读出词人的“情深似海”,三要读出词人的“境由心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走进了词人李清照的国家沦丧后,颠沛流离,丈夫病逝,孤独孀居的凄苦世界;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朗读,学生沉醉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课堂春色无边。
3.品味语言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领会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流,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熏陶感染。
在上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时,笔者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满酌而醉”的不同。为了品出关键句子和词语的内涵,让学生回归语境,去分析当时作者的心情。前一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短促的句子表达了作者被贬在游览山水后仍得不到释放的颓废心情;后一次“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其中
“颓然”是“身子倾倒的样子”,而非“颓废、颓唐”之义。学生理解了后者是体现了作者畅游西山后,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心情舒适。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由“满酌而醉”而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文章写作主旨的理解。
4.设疑问难
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关系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
在学习《乡土情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笔者把较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问题如下:①第二段描写了“生我育我的乡土”留给人们哪些“童年的烙印”?②第三段描写了哪几种年少离家的情况?③第三、四段描写了年少离家后可能有哪些遭遇?④第五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它和“乡土情结”有着怎样的关系。问题展示出来后,只见学生们时而认真思考时而小声交流讨论,课堂真正成学生交换思想的场所!可见创设情境的问题,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要展开想象
想像是创造之母。想像力能带领我们突破时空的限制,让人在虚拟的环境里更加自如地表情达意。
笔者在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中,通过写《微澜》这篇作文,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咚咚咚……‘吉大,吉大,开门开门,我来蹭空调了!
’我朦朦胧胧中听到了小周乾的声音,心想:小家伙,烦死了,门又没锁,每次都这样喊,搅了我的美梦!见我没任何动静,他像往常一样开门走进来坐到床边,开始不停地挠我痒痒,我突然就在床上翻滚了起来,一不小心,腿一伸,把他踢倒在地上,他无奈地冲我笑了笑,拿出象棋,嘴角扬起,对道:‘吉大,要不杀一盘?’我对他笑笑。他把棋子和棋纸迅速拿出并放好在指定位置,一场楚汉大战拉开帷幕……”精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演绎了小周乾与“我”之间亲密的朋友关系。一旦进入想像,学生的思维就会神思万里,火花四溅。
二、特点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有效主要是以学生是否开展有效的学习为前提的。因此有效的情境教学应具备如下条件:
1.适切学生分析
在上课前,我们首先要清楚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等,才能保证学生更顺利地投入情境,进入学习的状态。
2.突出文本特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或言辞优美或意蕴深刻或写法别致的作品,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的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3.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服务。与课堂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会对课堂的推进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一节课最终的评价效果与学生的收获多少有密切关系。
4.全面教师素质
教师要具有语言表达、适当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板书、随机应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双边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既要关注教师个人积极的生命体验,也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更要关注语文文本中的生命素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