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5、“以学定教”,将语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1.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入手,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和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价值取向。进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主体性教育。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应该说他们只能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尚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理解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强制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是一种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一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陶渊明语),可究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对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创造性的人。语文课堂生活已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复制”,而是在于通过师生间积极地交往与互动,使课堂教学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落实主体性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要从思想感情上热爱学生,从认识上要相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心理学上要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其特点。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你尊重我,我信任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给予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不从事争取自由的实际活动或者在活动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且,服从于他人意志的强制,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主体,充其量只能算是潜在的自由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主体性教育,必须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即应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阅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而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能选择的学习资料,扮演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其次,是“说话权”,一个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说话”大都主要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的问题,学生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反对或赞赏。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所以,在教学中不妨多些如下的交流用语:“你读或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出自己的想法吗?”这些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将大大促进学生说话的愿望与质量。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理想化的“说话”状态,应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的,平等自由的对话。这样“一个声音”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文化和价值。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智慧是有限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学习速度以及学习兴趣、意志、态度等各不相同。所以,面对同一篇文章,一千个孩子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哈姆雷特的形象,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自学----交流----合作---引导”四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自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记得我在教学《雪》一课时,同学通过自学总结出朔方的雪的品质有: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对人有益,刚毅坚强等等。并且大多数人认为要向朔方的雪学习,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在自学后的交流中,却发生了争议,有的同学居然提出,朔方的雪虽然刚毅,但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更加喜人,他们更值得我们学习。理由是,南方的雪他们外表华丽,美艳滋润,虽然没有刚毅的性格但也对人有益,。在现代的社会,不仅要有真才识学,还要学会能屈能伸。
多么独到的见解呀!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这就是交流结出的硕果。在学生出现观点分歧的情况下,依据学生所持观点分作两组,然后引导小组合作,寻找支撑观点的论据。最后,在小组发言中,孩子们深深地领悟到,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刚毅的人,也同样需要能屈能伸之辈,但是,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觉得受益匪浅。实践证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的共同探求真理的氛围,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达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认识世界会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孩子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所描述的对象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课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再现形象,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展示形象的方法很多,有实物演示,出示动静态的画面。如《敬畏自然》一课中,出示各种自然界宏伟壮观的景象,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让学生们对于自然能够肃然起敬,同时意识到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的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音乐渲染,创设情境等也是常用的方法。现仅以课堂中引入音乐以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为例。
我们知道,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如《海燕》的教学,在初读第二段内容时,即作者在表现海燕与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为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我挑选了《国际歌》,进行低音播放。同时师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创设一种师生学习的场景。在雄壮激昂的歌声中,我饱含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让我们闭上眼睛,想想这些革命的勇士与反动统治斗争的激励场面!”我们不难想到。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会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还要求教师饱含真情,教师要以自已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悟学生的“学生文化”,要让学生受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描绘、表情、动作才能恰如其分地打动学生,采用的各种激情方法才能产生成为有效地教育资源,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阅读一篇课文,一读就懂,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繁难的内容学生读不懂,便会有疑问,也就形成了解决矛盾的需求。而解决矛盾的策略就是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方法、生活情感等背景中去,激发他们把作为生活主体实践能力的听、说、读、写与作文(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的听、说、读、写)相融合,把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如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写母亲那几句朴素而有深刻意义的句子。即:“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慈父。,母亲听了五叔的骚扰话,表现出的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等。”所以我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父母在家的表现,父母赚钱养育自己的辛苦,等等。这样,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做背景,所以课堂上,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终,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另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
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以学定教”,学生将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之中,心旷神怡,兴趣盎然。这种“高峰”体验,结果是学生的潜在自由得以充分地显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语文的真正价值也得以实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但仅仅有此一点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积极主动性也才能长久保持。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能力就需不断培养。
1.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书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吴伯萧先生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谓“本”就是让学生正经八本地念文章,诵文章;所谓“末”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附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或者什么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为了启发了启发,为了创新而创新等等。
在语文学习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及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可谓才高八斗,但读书却非常老实,他就是一遍一遍地读,以至于听得守夜的更夫都记住了文章的句子。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打好基础。
这里的学生之所以重视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语文教学之中,正是因为他们呢的基础太差,很多生字生词不会,表达能力也很少训练。我觉得只有打好基础了,才能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强调:融合、感悟、体验、积累,坚持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基本技能训练不能放,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教师要凭借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统筹安排、规划,使训练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具体到课文的教学应围绕训练目标,精心选择训练点,设计训练过程。其中训练点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还应是渗透学法,培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着力点。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5、“以学定教”,将语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1.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入手,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和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价值取向。进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主体性教育。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应该说他们只能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尚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范前进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理解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强制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是一种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一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陶渊明语),可究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对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创造性的人。语文课堂生活已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复制”,而是在于通过师生间积极地交往与互动,使课堂教学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落实主体性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要从思想感情上热爱学生,从认识上要相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心理学上要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其特点。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你尊重我,我信任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给予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不从事争取自由的实际活动或者在活动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而且,服从于他人意志的强制,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主体,充其量只能算是潜在的自由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主体性教育,必须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即应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阅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而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能选择的学习资料,扮演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其次,是“说话权”,一个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说话”大都主要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的问题,学生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反对或赞赏。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所以,在教学中不妨多些如下的交流用语:“你读或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出自己的想法吗?”这些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将大大促进学生说话的愿望与质量。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理想化的“说话”状态,应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的,平等自由的对话。这样“一个声音”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文化和价值。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智慧是有限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学习速度以及学习兴趣、意志、态度等各不相同。所以,面对同一篇文章,一千个孩子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哈姆雷特的形象,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自学----交流----合作---引导”四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自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记得我在教学《雪》一课时,同学通过自学总结出朔方的雪的品质有: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对人有益,刚毅坚强等等。并且大多数人认为要向朔方的雪学习,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在自学后的交流中,却发生了争议,有的同学居然提出,朔方的雪虽然刚毅,但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更加喜人,他们更值得我们学习。理由是,南方的雪他们外表华丽,美艳滋润,虽然没有刚毅的性格但也对人有益,。在现代的社会,不仅要有真才识学,还要学会能屈能伸。
多么独到的见解呀!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这就是交流结出的硕果。在学生出现观点分歧的情况下,依据学生所持观点分作两组,然后引导小组合作,寻找支撑观点的论据。最后,在小组发言中,孩子们深深地领悟到,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刚毅的人,也同样需要能屈能伸之辈,但是,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觉得受益匪浅。实践证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的共同探求真理的氛围,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达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认识世界会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孩子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所描述的对象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课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再现形象,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展示形象的方法很多,有实物演示,出示动静态的画面。如《敬畏自然》一课中,出示各种自然界宏伟壮观的景象,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让学生们对于自然能够肃然起敬,同时意识到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的后果不堪设想。另外,音乐渲染,创设情境等也是常用的方法。现仅以课堂中引入音乐以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为例。
我们知道,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如《海燕》的教学,在初读第二段内容时,即作者在表现海燕与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为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我挑选了《国际歌》,进行低音播放。同时师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创设一种师生学习的场景。在雄壮激昂的歌声中,我饱含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让我们闭上眼睛,想想这些革命的勇士与反动统治斗争的激励场面!”我们不难想到。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会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还要求教师饱含真情,教师要以自已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悟学生的“学生文化”,要让学生受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描绘、表情、动作才能恰如其分地打动学生,采用的各种激情方法才能产生成为有效地教育资源,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阅读一篇课文,一读就懂,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繁难的内容学生读不懂,便会有疑问,也就形成了解决矛盾的需求。而解决矛盾的策略就是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方法、生活情感等背景中去,激发他们把作为生活主体实践能力的听、说、读、写与作文(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的听、说、读、写)相融合,把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如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写母亲那几句朴素而有深刻意义的句子。即:“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慈父。,母亲听了五叔的骚扰话,表现出的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等。”所以我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父母在家的表现,父母赚钱养育自己的辛苦,等等。这样,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做背景,所以课堂上,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终,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另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
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以学定教”,学生将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之中,心旷神怡,兴趣盎然。这种“高峰”体验,结果是学生的潜在自由得以充分地显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语文的真正价值也得以实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但仅仅有此一点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积极主动性也才能长久保持。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随着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难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能力就需不断培养。
1.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书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吴伯萧先生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末。所谓“本”就是让学生正经八本地念文章,诵文章;所谓“末”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到无以附加的所谓阅读理论,或者什么各种新奇的教学手段。为了启发了启发,为了创新而创新等等。
在语文学习这个问题上,自古至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及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可谓才高八斗,但读书却非常老实,他就是一遍一遍地读,以至于听得守夜的更夫都记住了文章的句子。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打好基础。
这里的学生之所以重视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语文教学之中,正是因为他们呢的基础太差,很多生字生词不会,表达能力也很少训练。我觉得只有打好基础了,才能有能力,有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强调:融合、感悟、体验、积累,坚持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基本技能训练不能放,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教师要凭借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统筹安排、规划,使训练目标明确,有计划性。具体到课文的教学应围绕训练目标,精心选择训练点,设计训练过程。其中训练点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还应是渗透学法,培养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着力点。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如创设情境,激励兴趣。在新教育理念的知道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或者分层要求,激励信心。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伊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艺术提问,加深理解
提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艺术的、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这样的提问使抽象的“词义”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诙谐幽默,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的表达出来……”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富有魅力、吸引力、感染人的语言,奏出美妙的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这样一来,既讲清了道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如创设情境,激励兴趣。在新教育理念的知道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或者分层要求,激励信心。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收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伊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艺术提问,加深理解
提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艺术的、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这样的提问使抽象的“词义”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诙谐幽默,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的表达出来……”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富有魅力、吸引力、感染人的语言,奏出美妙的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这样一来,既讲清了道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这里我们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