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隔四十七年,忽必烈还非要置恭帝赵于死地?
公元1274年7月,酒色过度的宋度宗死去,四岁的赵(读音显)在权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为帝,母亲全皇后虽是垂帘听政,但那只是摆设而已,军国大权掌握在贾似道手中。
赵即位之时,南宋江山早已身处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骑兵挥师南下,宋王朝根本无力控制局势全国一片瘫痪状态。
公元1276年春,延续了近三百二十年的宋王朝正式落幕,即位不到二年仅仅六岁的赵和母亲离开临安,前往大都。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没料想最终也是在孤儿寡母手中失落的。
后人有诗云: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忽必烈很清楚,赵虽已退位,且小小年纪,但仍具有号召力,只有对他妥善安置,才能使南宋遗民归顺。因此忽必烈对他们优礼有加。可毕竟这些人深受亡国家恨的折磨,在度过七年不自由的时光后,全皇后带着赵出家为尼。
但赵的存在仍然是忽必烈的心头大患,在赵18岁时,忽必烈将他迁往更加遥远荒凉的吐蕃去学习佛法。为了忘却伤心往事,赵终日过着青灯古佛,孤寂清苦的僧侣生活,多年的苦读让他成为了一代高僧。他取得的成就为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更被誉为翻译大师。
如果没有意外,这年53岁的老人将会在异乡安享晚年,有次赵云游归来,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没料想元英宗听说后,认为赵是在煽动江南人心,不由分说,将他赐死在河西。寄人篱下数十载的赵终于撒手西归。
从天真孩童到一国之君,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从阶下囚再到吐蕃高僧,赵最终也躲不过命运的无常,他的经历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后世称为恭帝的赵悲凉的一生终究会埋没在历史长河中,至多换来我们一声叹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