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之的意思是到,往。
一、古文中之字用法
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如:太后盛气而揖之。出自于《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出自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出自于《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出自于《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出自于《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出自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出自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出自于《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出自于《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出自于《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出自于《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出自于《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出自于《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出自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出自于《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于《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出自于《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