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我来答
情感吐槽菌
2022-12-16 · TA获得超过22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4万
展开全部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主要方面。学术界对此问题未见专门探讨。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

  针对目前情况,在数理化等学科上切忌俯深、偏难i在文史政等学科上,切忌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信仰,;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涉及到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学生观、广义的知识观、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传统的教学,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被动容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证实,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之下才能发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视知识为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现代的广义知识观将知识、技能、策略融为一体;传统的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的获得,现代的教学目标更着眼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它要求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以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为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正确的人性观基础上的,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的教诲才能启迪良知,教师应是权威,学生是被管束的对象。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本身具有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越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的动机越强烈,人具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和谐、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它们,评估它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必需的环境条件和活动程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合作,消除课堂冲突、矫正问题行为,努力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

  “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这里的“同时”,涉及对渗透含义的理解。

  好的学科教学,必须贯彻心理辅导的思想,心理辅导和学科教学是融合的,对大多数课堂教学来讲,不必把心理辅导单独抽出来,变成“穿衣、戴帽”的样式,一堂好课就好像一个漂亮的苹果,学生见了就喜欢,吃了它营养也自在其中。维生素C就好像一堂课的心理辅导,如果把它从苹果中提炼出来,制成片剂,再和剩下的苹果一起给你吃下去,反而不顾乎自然了。所以说, 渗透不等于机械的做加法,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理辅导,它是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这一思想与美国教育家克伯屈.(WilliamH.KJlpatrick)所提出的‘同时学刀”的观点是一致的。他将学习分为三类:主学习,指教学时直接所要达成的目标,包括知识、或是技能、或理想、态度、情操等,视目标性质而定。副学习,多属于主学习的有关知识、思想、观念,是偏重于知识方面的,可视之为补充材料。辅学习,又可称为附学习,是指学习时所要养成的态度、理想、情感、兴趣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注重辅学习方面,亦即发展性目标的最后达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远大的理想,合理的态度,适当的态度,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兴趣,对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身体力行、变化气质,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主要是因为:

  1.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是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的内容安排,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产生直接、巨大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诸多适应不良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批判性思维缺乏等与当前存在的课程繁杂、教材偏难、教法单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选拔性考试等直接相关,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只通过个别的心理辅导等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

  适应不良问题是不可能的。

  2.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倘若能彻底实施,,则全体学生无时不在全体教师的关注协助引导之下,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

  3.学科教学是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对学生已有的轻微的心理障碍、征候行为起着负强化作用的显在或潜在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净化教学情境,任其蔓延,将会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即使在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取得的成效,也会被削弱或抵消。

  4.就学生成长发展而育,中小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变化的时期,而且个别差异很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以等待专门心理辅导教师去辅导,实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与学生及时的辅导。

   三、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结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以下几条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其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长远看,会获得教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与接纳。在这一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

  创设积极教学环境 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教学的软情境,通常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 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

  (二)体验成功原则 ·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代发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i下列做法可供参考:

  确保每个学生透过教学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如果学生在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冷嘲热讽,在家里经常受到家长的责备,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视学习如猛兽,提到学习就害怕,遇到考试就发慌,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

  贯彻成功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要求教师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植。如果要求过低,缺乏挑战意味,会失去目标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反,如果要求过高,学生也会因失败而却步,并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的自我观,导致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的出现。

  避免考试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学校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甚至人格优劣的惟一标准,这种标准,不一定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但却影响学生的自我行动。如果学生考不好,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怕同学看不起,觉得没面子,感到一切不如别人,故而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合乎心理健康要求的考试,应重视学生的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为此,教师应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弱化考试的价值评价功能,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而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拿考试分数来讽刺、挖苦学生,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民主自治原则、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为民主自治原则。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奖惩在后。一旦学生发生课堂行为问题,在处理时,也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滥施体罚。其目的是透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尽量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合理负担原则

  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过重的学习负担,带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疲于奔命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及家长留的课外辅导作业,学生用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去与人交往,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有的教师在课内完不成教学任务,靠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靠大量课后练习去提高学习效果,有的学校不是引导教师们去比谁的教学效率高,而是比谁能加班加点,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做法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五)个别辅导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心理健康测试是评估个体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员工福祉、优化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我们深知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倡导并支持员工参与心理健康测试。您可以通过公司内部平台或员工手册,了解心理健康测试的相关信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