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哪些挫折和磨难?
展开全部
◆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在外面流浪。所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生活虽然无忧,壮志却自难酬,有的时候真的是一种说起来很伤感的旅程。
◆ 在孔子63岁那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准备聘请孔子。要到楚国去必须经过吴兵控制区,但孔子还是决定冒险以往。等待他的,是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 在这次由陈去楚的路途中,要经过一段相当辽远的荒芜地区,人烟稀少,无处餐宿,一边是已离开陈国,一边却又还没有接上楚国,“无上下之交”(《孟子?尽心下》),为了躲避吴国军队,他们还不免要绕道行走。时间一长,无人接济,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吃完了,而楚国还没到。 《论语?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这个“病”,就是饿得趴下了,莫能兴,就是起不来了。可见当时的情况极其严重。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是人生磨练和品行琢磨的机会,他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 孔子是肉体凡胎,但六十多岁的他,内心已然成圣。人间的一切魑魅魍魉,一切鬼蜮伎俩,一切小人暗算,命运摆弄,他都可以一笑置之:轻蔑成了他最好的武器。 桓魋要杀他,威胁他,他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匡人要杀他。他又说: “天之来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我有大德,我内蕴着人类的精神;我传斯文,我承担着绝大的使命,我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一个小丑桓魋,一群乌合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这就是孔子的自信,这就是孔子对外来威胁的轻蔑。
◆ 甚至,当他的一个很糟糕的学生,后来被称为“圣门蟊螣”——蟊螣就是害虫——的公伯寮诽谤同门子路,导致孔子在鲁国堕三都行动失败,甚至导致孔子从司寇和摄行相事的职位上离任,使孔子一生中最大的现实政治理想化为泡影后,面对着激于义愤而要杀掉公伯寮的子服景伯,孔子仍然宽容大度地一笑: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仍然是付他人于轻蔑,付自己于命运! 这样的人,什么人能打败他?没有。 什么事能骚扰他内心的平静?没有。 所以,在这样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仍然弦歌不绝。
◆ 在孔子63岁那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准备聘请孔子。要到楚国去必须经过吴兵控制区,但孔子还是决定冒险以往。等待他的,是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 在这次由陈去楚的路途中,要经过一段相当辽远的荒芜地区,人烟稀少,无处餐宿,一边是已离开陈国,一边却又还没有接上楚国,“无上下之交”(《孟子?尽心下》),为了躲避吴国军队,他们还不免要绕道行走。时间一长,无人接济,他们随身带的粮食吃完了,而楚国还没到。 《论语?卫灵公》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这个“病”,就是饿得趴下了,莫能兴,就是起不来了。可见当时的情况极其严重。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是人生磨练和品行琢磨的机会,他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 孔子是肉体凡胎,但六十多岁的他,内心已然成圣。人间的一切魑魅魍魉,一切鬼蜮伎俩,一切小人暗算,命运摆弄,他都可以一笑置之:轻蔑成了他最好的武器。 桓魋要杀他,威胁他,他说: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匡人要杀他。他又说: “天之来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我有大德,我内蕴着人类的精神;我传斯文,我承担着绝大的使命,我既然有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一个小丑桓魋,一群乌合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这就是孔子的自信,这就是孔子对外来威胁的轻蔑。
◆ 甚至,当他的一个很糟糕的学生,后来被称为“圣门蟊螣”——蟊螣就是害虫——的公伯寮诽谤同门子路,导致孔子在鲁国堕三都行动失败,甚至导致孔子从司寇和摄行相事的职位上离任,使孔子一生中最大的现实政治理想化为泡影后,面对着激于义愤而要杀掉公伯寮的子服景伯,孔子仍然宽容大度地一笑: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仍然是付他人于轻蔑,付自己于命运! 这样的人,什么人能打败他?没有。 什么事能骚扰他内心的平静?没有。 所以,在这样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仍然弦歌不绝。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