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激素能治蛋白尿,但却不能彻底治愈肾病呢?
尿蛋白在肾内科临床一直备受关注,它几乎贯穿于肾病的始终。从惹上慢性肾病开始,患者就开始为降蛋白费尽心思,用了各种药物,尤其是激素,就是盼着哪天尿蛋白可以转阴,那么治好肾病也就有盼头了……
有的肾友初诊尿蛋白定量在3g以上,经治后指标下降到1g,能说尿蛋白治愈了吗?
按医学意义来讲,这样的情况只能算是病情好转,但并未治好。
临床上,尿蛋白缓解的标准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0.45g,当患者的尿蛋白治疗达到此标准后,尿蛋白的情况才能说得到缓解,之后才会有转阴的可能。
尿蛋白在临床上之所以被如此看重,原因在于持续性的尿蛋白会严重破坏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肾脏足细胞的功能也会加速损伤,造成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肾功能随之下降。
若是尿蛋白得不到有效控制,肾功能衰竭是早早晚晚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医生和患者都十分关注尿蛋白的治疗效果。
就目前的整体医疗环境而言,降蛋白的临床诊疗方案还是以激素为主。
激素诞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在很长一段时间激素的使用水平,一直被视为衡量肾内科医师技艺高低的重要标尺。利用激素降蛋白,源于药物本身两方面的功效:
1.抑制肾脏细胞炎症反应;
2.降低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通透性。
正因为激素能抑制肾脏细胞的炎症反应,才会使患者服药期间肾脏损伤暂时性减弱或停止,而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的降低,也能减少蛋白的漏出,从而实现尿蛋白的降低。
但有一点需明确,激素只适用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1g的情况,在患者尿蛋白定量低于1g时,多会选用沙滩或普利类降压药、保肾药物(金水宝、百令等)降蛋白,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善,尿蛋白情况就能得到缓解。
通常情况下,因肾脏炎症反应造成的尿蛋白情况都可尝试使用激素,而有的尿蛋白是因为“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话,使用激素就不合理了,这种情况多会采用降压药(如ACEI)扩张血管来降低尿蛋白水平。
虽说激素降蛋白应用广泛,但是它同样会产生很多困扰。比如说服用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如水肿脸、水牛背等,若是这样的话疾病能完全治好,我们也可以在所不惜。
可问题是激素真能彻底降蛋白?
先不说有的患者对激素治疗并不敏感或激素依赖等问题,单就激素降蛋白的本质而言,药效主要还是集中在“抑制”、“暂时”性的效果,并未实现炎症的彻底消除、肾功能的恢复等治好效果,这些都将导致患者停药后降蛋白愿望早早落空。
想要彻底清除细胞的炎症反应,关键要恢复肾脏微循环,改善肾脏缺血缺氧的状态,阻止肾脏纤维化进程,激素显然无法承担这样的角色,而这种偏向于调理的疗效正好中医的特长。
借助于中药的深层次调理,疏经通络、解毒泄浊,增加肾小球有效灌注量,降低肾小球内压与高滤过状态,延缓和控制了肾小球的硬化衰竭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