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越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可怕呢?
在中国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大到公司,小到摊贩,几乎人人必备支付宝。"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在国内的普及让日本人非常羡慕,在中国买东西就是"一部手机闯天下"。可见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移动支付是远远领先于世界很多国家的。
按照一贯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应当比我们更早普及移动支付,进入到"无现金时代"。事实却是除了芬兰,瑞典等北欧高达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将进入"无现金时代"之外,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民众依然习惯于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现金或信用卡。
于是,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越发达的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这个假设又是否成立呢?
一 移动支付流行的民众基础
中国的移动支付最早是在2004年,阿里巴巴成立了支付宝,用以给电商交易提供信用中介服务。6年后,第三方支付合理化,进而在国家银行的支持下,第三方移动支付普及,这才产生了中国的"二维码文化"。而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催化剂就是——中国人的接受程度。
在此之前,没有人想到有一天买东西可以不用现金,只需要手里的二维码。移动支付是引领一种支付理念。而这种理念出现以后,80%的人中国人是持支持态度的,扫码又酷又省事,花钱没有感觉不心疼,多好。当然,剩余的20%是不怎么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移动支付迅速走红中国。所以我们说,移动支付的流行需要的是认同。
二 发达国家不流行移动支付?
来自于科学日报的数据,丹麦、挪威和瑞典这几个发达国家都位列"非现金化"的前列。据 CNN 报道,挪威央行的数据显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所有支付中,只有不到 6% 是通过现金完成的。
而很多人提出"越是发达国家,越不流行移动支付"这一假设无疑是因为美国和日本的支付方式中现金占比居高不下,正如美国使用现金比例高达 47%。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移动支付还没有中国普及呢?
首要原因是美国和中国支付体系的不同。中国的支付是从纸币到移动支付,信用卡在其中只是辅助作用。而美国则不同,美国拥有一套完整的信用卡支付系统,信用支付制度在发达国家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信用记录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积累信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信用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