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读书笔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近日阅读的家庭教育类读物叫《园丁与木匠》,第一次听到标题便被深深吸引,因为它以直观且形象的比喻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者角色,以及背后深刻的教育理念差异:
1,园丁如何对待花园中的花草植物?
2,木匠如何对待手中的木材?
整本书的精华,就浓缩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
书里引用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用来说明为什么“园丁”式教育模式更值得推崇,也更吻合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本质规律。本书并不像市面上绝大多数教育类书籍给出关于“怎么做”,以及“做什么”的具体方法和建议,而是专注于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教育类书籍都在传达教育之“术”,而这本书是在传达教育之“道”。深刻理解了教育之“道”,那教育之“术”万变也不离其宗,掌握和应用都自然而然。
所以这本书并不适合那些希望寻找快速解决方案的家长,并且因为本书包含大量基础学科的知识,所以对于普通家长而言阅读门槛略高。在此就根据自己粗浅、片面的理解写一个读书笔记。
首先总结一下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1,园丁如何对待花园中的花草植物?
搭建适宜的环境——允许自由生长——接受混乱与无序——迎接意料之外的惊喜
2,木匠如何对待手中的木材?
提前规划成品目标——大刀阔斧修正塑造——确保精确无误——得到成品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其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好比一颗玫瑰的种子并不能被随意地塑造成一朵菊花一样。
一个特别的灵魂,并不能被随意地塑造成父母希望的样子。所以一个“园丁”的工作,便是去尊重一颗种子的特殊性,对它会长成什么样的花朵怀着敬畏之心,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静待满园花开。
以下是提炼的部分观点:
1,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关系,而不是操作;
作为一名“园丁”,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与子女形成良好的关系,包括爱、温暖、信任,为它提供资源和搭建环境;而不是只关心针对各种问题怎么“操作”,比如“孩子说谎怎么办?”“孩子挑食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一直哭要不要哄”...
因为:
(1)“爱、温暖和信任”的关系是“因”,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果”。与其在“果”上下功夫,不如在“因”上去发力;四处灭火,不如预防着火;
(2)当下的各种问题,只是孩子生长过程中必经的混乱阶段,这样的混乱并不会持续终生,父母不必惊慌失色着急想要立刻马上进行纠正,而是保持关系的滋养,所有的混乱终会消失并带来惊喜。
2,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搭建环境,保持混乱和不确定性;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搭建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前者包括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接纳,呵护,耐心;后者包括家庭物理环境的创设,比如孩子触手可及的书架和书籍,柔软舒适的阅读坐垫、供孩子手工或绘画的操作台,随时可观察的植物盆景等等,具体可参考蒙特梭利提倡的环境创设的理念;
自由探索的孩子务必会带来混乱和不确定性,无论是其性格和行为上会出现暂时的混乱,或者把家里环境弄得一团糟,但这样的混乱应该当被允许且接纳,因为它正是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的结果。而一名“园丁”最清楚,当给予了花园自由生长的权利,允许了整片花园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以后,某个角落未经规划的期待的悄然绽放,能带来最沁人心脾的惊喜和快乐。
3,孩子主要的学习渠道有三种:
(1)观察模仿父母;所以,父母的行为(注意,不是语言)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渠道;因此我们总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子女做什么重要得多。一个回家就刷手机、打游戏或打麻将的人,指望通过语言教导让孩子爱读书爱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不合逻辑和荒谬的事情;
(2)听身边权威且明显感觉自信的人提供的信息;
孩子会观察身边的人,如果这个人透露出权威、自信(比如老师),则孩子愿意模仿并吸收其提供的信息;但如果孩子明显感觉到这个人言行不一,或者不自信(比如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孩子不会把其当成权威,对TA提供的信息基本不采纳;因此,希望自己的语言能够影响孩子的父母,首先需要树立权威,但这里的权威并不是指通过暴力,威胁,严厉等方式,这只会破坏亲子关系和信任,而是指言行一致,以身作责;
(3)与父母互动聊天;
孩子也会从平时与父母的聊天中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针对孩子直接用语言来教导的内容对孩子是最没用的;也就是说,当你跟孩子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或者聊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时,这样的聊天对孩子有学习意义;但当你对TA进行类似于“所以你要听妈妈的话,不能惹她生气”的语言上的教导时,这样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为0.
4,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以下几件事:
(1)稳定的情绪环境提供者;
(2)学习资源提供者;
(3)照顾者;
(4)而不应该是教导者;
让子女对父母产生信任,远比父母教孩子学习方法重要得多。
5,玩耍才是最好的学习。
这个世界的第一规律是因果律。通过玩耍,孩子将会发现自己与周围各种物件和人的因果关联;
咬毛绒玩具嘴里一嘴毛,手松开玩具就会掉下去,扔到狗狗身上狗狗就会抬头看TA,扔到奶奶脸上奶奶就会皱眉头...
通过玩耍,孩子就能慢慢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就像一个小小科学家,逐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6,孩子对老师和父母行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1)当孩子感觉到父母或者老师此时在和TA做的事情是“玩耍”,孩子则保留所有可能性,极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愿意去探索各种可能性;
(2)当孩子感觉到父母或者老师此时在和TA做的事情是“教学”,孩子则倾向于模仿单一行为,不主动,不探索;
即:老师或者父母表现得无知,孩子则会表现出创造力及更聪明的策略;老师或父母表现得专业和权威,孩子则只是模仿;
7,直接的教导和示范是所有方法中最低效的
让孩子在混乱和不确定的“玩耍”中学习是最高效的,而在确定和精确的教导和示范中学习是最低效的;用打羽毛球举例,带着孩子打羽毛球,让他在充满混乱和各种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学习,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但如果像学科知识一般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一年级,二年级的方式去升级,并且过程中主要靠老师进行教导和示范(而不是靠学生自主去玩耍,探索),效率极低;
8,探索式学习VS掌握式学习(学龄前VS学龄后)
学龄前的儿童应该完全采用前述的以玩耍为基础,以混乱为特征的“探索式学习”,拥抱过程中巨大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学龄后可以慢慢向前述以明确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掌握式学习”转变,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就等于惊喜。
9,学校阅读成绩的最佳预测因素是在家里听了多少来自父母的语言,以及读了多少书。
这个结论有实验证明,与《朗读者》结论一致。
10,重要的学习都是发生在教室之外。
教室之外学习的是安全感,世界观,底层逻辑;
教室之内学习的是知识,技能;
总结来说,是一本相对比较深刻的教育类书籍。跳出了教父母“遇到什么具体问题怎么做”的套路,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跨越个人的人生长度,甚至站在了人类物种进化和社会演化的角度论证了相对于“木匠”式的父母,“园丁”式的父母更够培养出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世界环境更强大,更坚韧,也更具幸福生活能力的下一代。
1,园丁如何对待花园中的花草植物?
2,木匠如何对待手中的木材?
整本书的精华,就浓缩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
书里引用了大量理论和实验,用来说明为什么“园丁”式教育模式更值得推崇,也更吻合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本质规律。本书并不像市面上绝大多数教育类书籍给出关于“怎么做”,以及“做什么”的具体方法和建议,而是专注于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教育类书籍都在传达教育之“术”,而这本书是在传达教育之“道”。深刻理解了教育之“道”,那教育之“术”万变也不离其宗,掌握和应用都自然而然。
所以这本书并不适合那些希望寻找快速解决方案的家长,并且因为本书包含大量基础学科的知识,所以对于普通家长而言阅读门槛略高。在此就根据自己粗浅、片面的理解写一个读书笔记。
首先总结一下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1,园丁如何对待花园中的花草植物?
搭建适宜的环境——允许自由生长——接受混乱与无序——迎接意料之外的惊喜
2,木匠如何对待手中的木材?
提前规划成品目标——大刀阔斧修正塑造——确保精确无误——得到成品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其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好比一颗玫瑰的种子并不能被随意地塑造成一朵菊花一样。
一个特别的灵魂,并不能被随意地塑造成父母希望的样子。所以一个“园丁”的工作,便是去尊重一颗种子的特殊性,对它会长成什么样的花朵怀着敬畏之心,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静待满园花开。
以下是提炼的部分观点:
1,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关系,而不是操作;
作为一名“园丁”,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与子女形成良好的关系,包括爱、温暖、信任,为它提供资源和搭建环境;而不是只关心针对各种问题怎么“操作”,比如“孩子说谎怎么办?”“孩子挑食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一直哭要不要哄”...
因为:
(1)“爱、温暖和信任”的关系是“因”,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果”。与其在“果”上下功夫,不如在“因”上去发力;四处灭火,不如预防着火;
(2)当下的各种问题,只是孩子生长过程中必经的混乱阶段,这样的混乱并不会持续终生,父母不必惊慌失色着急想要立刻马上进行纠正,而是保持关系的滋养,所有的混乱终会消失并带来惊喜。
2,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搭建环境,保持混乱和不确定性;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搭建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前者包括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接纳,呵护,耐心;后者包括家庭物理环境的创设,比如孩子触手可及的书架和书籍,柔软舒适的阅读坐垫、供孩子手工或绘画的操作台,随时可观察的植物盆景等等,具体可参考蒙特梭利提倡的环境创设的理念;
自由探索的孩子务必会带来混乱和不确定性,无论是其性格和行为上会出现暂时的混乱,或者把家里环境弄得一团糟,但这样的混乱应该当被允许且接纳,因为它正是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的结果。而一名“园丁”最清楚,当给予了花园自由生长的权利,允许了整片花园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以后,某个角落未经规划的期待的悄然绽放,能带来最沁人心脾的惊喜和快乐。
3,孩子主要的学习渠道有三种:
(1)观察模仿父母;所以,父母的行为(注意,不是语言)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渠道;因此我们总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对子女做什么重要得多。一个回家就刷手机、打游戏或打麻将的人,指望通过语言教导让孩子爱读书爱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不合逻辑和荒谬的事情;
(2)听身边权威且明显感觉自信的人提供的信息;
孩子会观察身边的人,如果这个人透露出权威、自信(比如老师),则孩子愿意模仿并吸收其提供的信息;但如果孩子明显感觉到这个人言行不一,或者不自信(比如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孩子不会把其当成权威,对TA提供的信息基本不采纳;因此,希望自己的语言能够影响孩子的父母,首先需要树立权威,但这里的权威并不是指通过暴力,威胁,严厉等方式,这只会破坏亲子关系和信任,而是指言行一致,以身作责;
(3)与父母互动聊天;
孩子也会从平时与父母的聊天中获取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针对孩子直接用语言来教导的内容对孩子是最没用的;也就是说,当你跟孩子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或者聊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时,这样的聊天对孩子有学习意义;但当你对TA进行类似于“所以你要听妈妈的话,不能惹她生气”的语言上的教导时,这样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为0.
4,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以下几件事:
(1)稳定的情绪环境提供者;
(2)学习资源提供者;
(3)照顾者;
(4)而不应该是教导者;
让子女对父母产生信任,远比父母教孩子学习方法重要得多。
5,玩耍才是最好的学习。
这个世界的第一规律是因果律。通过玩耍,孩子将会发现自己与周围各种物件和人的因果关联;
咬毛绒玩具嘴里一嘴毛,手松开玩具就会掉下去,扔到狗狗身上狗狗就会抬头看TA,扔到奶奶脸上奶奶就会皱眉头...
通过玩耍,孩子就能慢慢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就像一个小小科学家,逐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6,孩子对老师和父母行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1)当孩子感觉到父母或者老师此时在和TA做的事情是“玩耍”,孩子则保留所有可能性,极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愿意去探索各种可能性;
(2)当孩子感觉到父母或者老师此时在和TA做的事情是“教学”,孩子则倾向于模仿单一行为,不主动,不探索;
即:老师或者父母表现得无知,孩子则会表现出创造力及更聪明的策略;老师或父母表现得专业和权威,孩子则只是模仿;
7,直接的教导和示范是所有方法中最低效的
让孩子在混乱和不确定的“玩耍”中学习是最高效的,而在确定和精确的教导和示范中学习是最低效的;用打羽毛球举例,带着孩子打羽毛球,让他在充满混乱和各种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学习,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但如果像学科知识一般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一年级,二年级的方式去升级,并且过程中主要靠老师进行教导和示范(而不是靠学生自主去玩耍,探索),效率极低;
8,探索式学习VS掌握式学习(学龄前VS学龄后)
学龄前的儿童应该完全采用前述的以玩耍为基础,以混乱为特征的“探索式学习”,拥抱过程中巨大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学龄后可以慢慢向前述以明确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掌握式学习”转变,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就等于惊喜。
9,学校阅读成绩的最佳预测因素是在家里听了多少来自父母的语言,以及读了多少书。
这个结论有实验证明,与《朗读者》结论一致。
10,重要的学习都是发生在教室之外。
教室之外学习的是安全感,世界观,底层逻辑;
教室之内学习的是知识,技能;
总结来说,是一本相对比较深刻的教育类书籍。跳出了教父母“遇到什么具体问题怎么做”的套路,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跨越个人的人生长度,甚至站在了人类物种进化和社会演化的角度论证了相对于“木匠”式的父母,“园丁”式的父母更够培养出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世界环境更强大,更坚韧,也更具幸福生活能力的下一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