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秋》800字读后感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2-21
展开全部
――读巴金《秋》有感

最近在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萌兔兔453
2018-07-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39
引用jbp5dad809637的回答:
――读巴金《秋》有感

最近在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展开全部
啦啦啦啦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