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不仅仅是一部带给我们感动与泪水的动画片,更是对当今社会的一面镜子,反射出了对这个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就好比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也会出现一千部千与千寻。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get到自己的点。
在电影中我注意到的是关于千寻与他父母的关系。影片一开始,千寻的父母不顾她的反对将带着她离开了熟悉的地方,这对夫妇一点都不顾及女儿的感受。一切都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从那一刻开始便为之后他们的遭遇埋下了伏笔。之后,他们不顾阻拦进入到神隐世界,在空无一人的街道大快朵颐。尽管嘴上说着会为食物买单,但依旧只顾着自己暴饮暴食。最后变成了猪。这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完全不顾及女儿的意见,自顾自的做着自认为的事情。这不就是在映射着社会中家长与孩子沟通时间太少,对于孩子的未来独断专行。完全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对错。殊不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必然不如旁观者清。
这部电影也是我喜欢宫崎骏的第一部电影。
讲述了少女千寻意外来到神灵异世界后,为了救爸爸妈妈,经历了很多磨难的故事。
这部电影,不只是动画里的童趣与浪漫,还有对现实的讽刺与思考。
在故事的最初,千寻的父母变成猪,而千寻没有影响,就是因为大人抵抗不住食物的诱惑,尤其是免费的好吃的食物,这也是对贪婪自私的讽刺,正是他们的贪婪自私让他们人的思考能力减低,而一心只有获得,所以在诅咒中变成了猪。而千寻为代表的孩子,因为没有接触那么多现实,内心很纯净,知道不是自己的不能要,所以才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而千寻在救爸爸妈妈的路上,我们也看到了成长与爱。无论是无脸男还是小白,都是千寻在这个奇异世界里,最开始的温暖所在。从这个故事中,也可从看到独立成长的重要性。还有理解与帮助他人。也让我们看到最纯真的友谊与爱。
我们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自己,而且这部电影的画风还有音乐都很美很好听,也反应了对单纯,美好世界的渴望。是爱的元素,让我们可以摘掉面具。所以,他能成为经典当之无愧。
首先作为一个非动漫迷被安利了这部电影,怀着鄙夷的心情(觉得看动画的都是小孩哈哈)去看了。 首先作为一个非动漫迷被安利了这部电影,怀着鄙夷的心情(觉得看动画的都是小孩哈哈)去看了。 剧情方面大概讲的是千寻和父母迷路一起走进了一个特别美丽的小镇,然后发现了许多美味可口的食物,父母没有控制自己便开始大吃特吃,没想到居然变成了猪。千寻很害怕,遇到了剧中关键人物白龙,白龙告诉千寻想要带着这里必须有一份工作,可是千寻到处碰壁没有找到工作,只有去找婆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婆婆才答应给千寻一份工作。千寻来这里的第一份工作便是给河神洗澡,洗完之后河神给了千寻一个神丹。后来千寻用神丹将吃坏的无脸男和负伤的白龙救好,化解了白龙与婆婆的恩怨,救出了父母。
作为一部动漫,不仅能够反应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不同类型的个人内心,而且能够让观众引发深思,这已经成功了。
《千与千寻》里面很多的角色身上都兼具恶与善,恶不止恶,善也不止善,人性也许就是如此,善恶都只在一念间: 独断专行的资本家汤婆婆其实是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她冷血,却也会为了坊宝宝的一句话而妥协放过千寻的父母;没有了记忆助纣为虐的白马会为了曾经受到的恩惠违抗汤婆婆而去帮助千寻,归还了钱婆婆的印章,迷途知返;在宠爱的世界里长大的坊宝宝,从来都只懂得让别人服从他的妈宝男也终于懂得了反抗,在千寻拯救父母的过程中帮助她去对抗他的母亲;冷漠无情、机械麻木的锅炉爷爷也会在千寻睡着的时候替她盖上被子;孤僻不合群的无脸男会将耻笑它的青蛙仆役无情吞噬,却想把它认为最好的东西都给唯一给过他关爱的千寻,虽然方式不对,可这是他唯一懂得的方式,它还需要时间去学习与世界相处,而钱婆婆会帮助他;勤勤劳劳的小煤灰们会嘲笑千寻,却也会在她需要的时候帮助她……它们就像是生活在我们现实世界里某些人一样,时而善,时而恶。
小孩子喜欢看《千与千寻》,看到的友情、亲情,大人看《千与千寻》,看到的是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的缩影,看到的是世界。
在动漫中有一个无脸男的形象,他对千寻很不一般,希望自己能够给千寻所需要的东西,在被千寻拒绝之后,他利用自己变换的金子开始了一场狂欢,他开始不断吞噬东西,为非作歹。就像千寻所说,无脸男是因为进入了油屋才开始变坏。无脸男变出假金子,人们对金子的渴望,造就了一场狂欢,而假金子的本质是泥土。有人说,可以把无脸男理解为泡沫经济时期狂奔的现代人,在追求者虚假的繁荣。也有人说,无脸男是空,是虚的代表,他无论怎么吃都得不到满足。王晓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提到,生活的本质是粗茶淡饭。我私以为世界上的穷人,富人的生活都不过尔尔,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总离不开粗茶淡饭。我的同学听到我的观点之后表示不同意,她认为富人还是比穷人生活好很多的。的确,富人生活更加多样化,可以追求马斯洛所说的高层次需求,而穷人仍在基本需求上苦苦挣扎,但是他们都离不开一个字“生”。何谓“生”?几天前的一个清晨,灰蒙蒙的天,我在路上走着,自己每天都重复着,突然间有种不知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种浮生如梦的感觉。或许便是如同无脸男那般的空虚。《宫崎骏的暗号》一书中讲到人们与自然划分了界线和距离,远离了实质的“生”,我们与“生”的裂缝处,渗透出了空虚。在我孩提时代,我是没有空虚这种感觉的,那时候的我,与妈妈一起去山里采栀子,与小伙伴们一起采茶叶,拿着吸铁石吸很多很多的铁,超有成就感,放牛的时候看着牛吃草觉得自己的口水都要出来了,看着朝霞心里波涛澎湃,看到烟花以为是流星,太过激动不敢去看。。。而在我步入大学阶段,我开始体味到空虚,无所事事,在此刻那种感觉越发清晰,我不喜欢人文景点,就想接近自然,那种感觉让我内心平和。我曾经仰慕大城市的美好,高楼林立,一切如此顺当便利,但是如今,我面对这高楼大厦,心中默默赞叹着建筑师们,他们如此伟大,能够建造出如此美丽的建筑,而城市中的大部分人在享受着这一切。享受着享受着便隔绝了自然,便与“生”隔绝开来。BBC拍摄了一部名叫《逃离最危险的地方》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讲述一个在英国成长融入英国文化的索马里的年轻女性,她的职业是模特,为了寻找家乡,进行了为期4周的索马里探险。21年的内战使得索马里的人们颠沛流离,她依次探访了她在埃塞尔比亚再婚的父亲,难民营,索马里首都以及未受索马里内战侵袭的地区。在这里她目睹了一些远离我们现在社会的东西,滥用宗教信仰以便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难民营中因为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的孩子,女性难民不断受到性侵扰以及女性割礼(一种残忍的民俗)。在战争的中心,生与死是与人十分接近的,这种实质感恐怕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我不明白他们是为了什么战争,但是他们怎么忍心让摩加迪沙(索马里的首都)那么美丽的城市毁掉,让冒着生命危险的人们无法重建家园。他们对政治统治的需求已经超越对生的需求了吗?
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早早的看到《宫崎骏的暗号》这本书,能够早早了解到自己心中的空虚的来源,在未来做出选择之时,我相信自己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