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密旨,为什么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 我来答
中华决胜人9
2021-01-18 · TA获得超过13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5369
展开全部

其实雍正留下的两道密旨没有那么玄乎,乾隆后来能稳稳把控江山六十三年,靠的还是个人的能力。

雍正的确留下过两道密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道密旨被越传越神秘,弄得好像雍正皇帝有计算百年之后大事的仙术似的。其实这两道密旨,就是一个传统的帝王对于一任皇帝的一些该做的责任和提醒罢了。

总结开过两道密旨,其实可以以八个字来说明:

“秘密立储,小心叔叔”

我们知道,清代皇帝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他之所以能够一反我国古代世袭礼法,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而是搞秘密立储,康熙皇帝搞的九子夺嫡给了他很大的决心和提示。雍正第一道密旨,其实就是以前决定立弘历为皇帝,私底下告诉了几个心腹。而这个秘密立春,在雍正还没死的时候是没什么人知道的。

反而是第二道密旨,的确为乾隆在其统治的初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帮助。第二道密旨其实是雍正和乾隆的悄悄话,雍正给乾隆留下四个顾命大臣,这悄悄话的内容就是,教乾隆怎么用这四个人。

不过不管是第一道还是第二道密旨,它们只能说给乾隆开了个头。在乾隆朝,对国内生产的提高,对外征战的胜利,乾隆虽然是站在了爷爷和父亲的统治成果上,但他运用得当,这也说明了乾隆本身的能力是不错的,决定乾隆统治稳固的是他自己,而不是那两道密旨。

那么,下面先说说第一道密旨与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

第一道密旨:密旨藏在牌匾后。

我们都知道,清故宫的乾清殿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字。这个牌匾是顺治亲笔所写,放到清代宫廷中人,如皇帝、大臣等人看来,这是大清的门面的象征。

可是对于雍正来讲,他却把这个牌匾玩出了花。

九子夺嫡,这场皇子兄弟之间的战斗持续了十几年,把雍正直接从三十几岁的而立之年活生生明争暗斗到五十几岁的阴谋家。对于最终夺得皇位,雍正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九子夺嫡这种残酷且错误百出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储君选举法。

为了避免以后自己的儿子们也出这样的事情,雍正改良了康熙之前的秘而不宣,到最后一刻才宣布皇储的行为。

雍正直接改为“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意味着嫡长子也可能不是太子。而雍正的这个秘密立储,其实就是一道遗诏,他提前写好了这份遗诏,放在了一个世界上最明显但也最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正大光明这个牌匾的后方。

雍正临终前,就已经提示过四个人,分别是鄂尔泰、张廷玉,还有自己的两个弟弟,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他提示他们,储君他已经确定好是谁了,但是现在还不会说出来,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雍正即将要逝世的时候,找到最适合的一刻去面见雍正,然后雍正再告诉他们遗诏在哪里。

看雍正这个模式,是不是有一种“区块链”的即视感?雍正首先让四个人都知道有“密旨”这么一件事,但又不直接说明密旨的内容,这就保证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个人都无法篡改内容,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扶持的皇子,绝不会轻举妄动。

而后,这份密旨只能四人同时观看并宣布皇储,这份互相制衡就让他们没时间进行争斗,如此才能让雍正的储君迅速即位。

“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弥留之际,四位大臣遵循雍正先前的意思,进宫面见雍正,雍正到了最后,才把立储的密旨放置的位置给说出来,就是藏在整个皇宫最高的“光明正大”牌匾之处。这一招,从立储制度的思路再到存放手法,都堪称自古以来立储的最完备手段。

四位大臣在看了密旨之后,立即找到了弘历登基,受先帝之命成为新的满清皇帝。

不得不说,秘密立储让乾隆免于登基前的争斗,登基之路要走得比他父亲雍正更加顺利得多。

第二道密旨:顾命大臣的运用与提防。

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就是用于互相监督秘密立储密旨,不过张廷玉、鄂尔泰、允礼、允禄四人,他们在雍正朝的时候就是雍正的心腹了。比起李卫这类经济人才,这四个人中,前两者是以忠心,后两者则是以血脉(允礼、允禄是雍正的弟弟)。

所以自然而然地,四人也是雍正留给乾隆的一笔政治财富和政治保险。第二道密旨,之所以说是雍正与乾隆的悄悄话,那就是因为这道密旨中交代了雍正对四个人的看法和用法,告诉乾隆怎么运用,才能使政治巩固,也不会导致亲王进行夺权行为。

对于这四个人,雍正让乾隆把张廷玉与鄂尔泰作为最核心的心腹,而对于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则是要防范。

对的,对于外人要重用,对亲人要提防,这就是雍正第二道密旨的核心点。为什么雍正会这样想或者说为什么会这样的安排?

根本原因就是,允礼于允禄都是康熙的儿子,即便当年不是九子夺嫡的候选人之一,但毕竟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愿意是雍正忠心,但不一定愿意对侄子乾隆忠心。毕竟唐代长孙无忌对李世民如此忠心,最后都还是占据着外甥唐高宗李治的权力。

除了这一个核心点,雍正也对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人的作用提出了指导。

鄂尔泰是满族西林觉罗氏,张廷玉则是汉人,两人都是非皇族,因此对乾隆有着足够的忠心的理由。两人是更高于允礼、允禄,是雍正为乾隆指定的心腹中的心腹,这两人又是对乾隆两位叔叔抗衡的重要力量。

到这里,雍正的心思还没完,他还让乾隆将张廷玉设为顶尖心腹,而在这个设置中,张廷玉又是制衡鄂尔泰的重要人物,同样的,鄂尔泰也是制衡张廷玉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张廷玉和鄂尔泰是死对头的原因。

所以四个顾命大臣,雍正的划分大致是这样的:

顾命心腹:张廷玉、鄂尔泰、允禄、允礼。

心腹中的心腹:张廷玉、鄂尔泰。

顶级心腹:张廷玉。

之所以张廷玉是这个顶级心腹,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汉人,比起鄂尔泰更没有背叛的可能性。所以雍正一开始就要求了,要让张廷玉以后就要配享太庙,这等同于将张廷玉抬升到满清朝廷中汉人的至高地位,让张廷玉得以一心一意为清皇帝忠心卖命。

心思缜密的雍正,超常发挥的乾隆。

乾隆虽然后来对于雍正的大多数行为都进行了反对,甚至还将父亲的《大义觉迷录》设为禁书。但起码对于雍正提出的第二道密旨,乾隆还是听了父亲的话,这样去做了,没有叛逆地拒绝。

随着时间推进,乾隆将四位顾命大臣之间的调和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之前并没有明确立储,乾隆与四位顾命大臣之间的配合度是不高的,不过即便如此,乾隆也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这样的政治默契。

比起雍正的顾虑,还有雍正的语重心长,乾隆很快让自己进入了皇帝的状态。说起当皇帝的天赋,乾隆并不逊色于雍正,很快把握到了操控臣子的精髓。于是,在权力稳定后,乾隆开始培养自己的政治根基,渐渐把顾命四臣淡化出大清的舞台。

乾隆为了保有自己的权力稳固,在后来对于张廷玉和鄂尔泰进行了很残酷的排斥,还一度声称要废掉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而允礼和允禄先后逝世,除了允禄因为太过跋扈被乾隆后来针对过以外,两位叔叔都算是善终。

反而是最重要的鄂尔泰与张廷玉最后是无奈地死去。

能迅速完成权力过渡,并且快速清除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力,乾隆可谓是能力十分突出了,这比雍正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想必雍正也没想到。

所以说啊,乾隆这六十三年的江山,可不是靠两道密旨支撑。

帐号已注销
2021-02-24 · TA获得超过109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3029
展开全部
因为雍正皇帝的这两道密旨,为乾隆铲除了敌人,而且还稳定了乾隆的皇位,不让有人冒风险去和乾隆争夺皇位,进而导致王朝覆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