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设备管理的特点:
1、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2、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
3、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4、是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
5、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6、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改变的一个飞跃。
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⑴前期管理:设备在投入正常生产运行前的设备管理工作;
⑵计划检修管理:根据设备的检修周期制定的按计划检修的制度。
⑶维护保养管理:在使用中根据设备性能、要求制定的维护、保养、润滑措施的管理。
⑷备品、备件管理:对备件进行技术管理,计划管理,库房管理和经济管理。
⑸图纸资料管理:对设计资料、图纸和随机资料图纸的管让闹绝理。
⑹统计管理:对企业的设备状况实行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的手段,如设备“五率”(开工率、完好率、运转率、出力率、泄漏率),仪表“三率”(完好率、开表率、泄漏率)等,设备大修基金和折旧费的提取。
⑺检查评级管理:根据检查评级的标准、范围、完好设备标准等进行管理。
⑻更新管理:对老化、高耗能、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⑼固定资产管理:企业资产中单价较高,使用期限较长,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工具、劳动设施等。
⑽防腐保温管理:对防腐保温工作的要求管理分工、执行措施进行管理。
⑾技术档案管理:对主要设备运行全过程中的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
⑿设备事故管理:对非正常原弯顷因造成设备严重损坏和经济损失过大的为设备事故管理。
⒀润滑管理:把日常润滑技术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搞好润滑工作的有效方法。
⒁电气设备管理:对电气、仪表、设备的使用、维护、校验等管理。
⒂基础资料管理:建立建全设备的验收、交坦姿接、档案、台帐考核等资料,以及管理分工、完好标准。
⒃密封管理;对设备的动、静密封点和“跑、冒、滴、漏”的管理。
⒄工程预决算管理:在施工工作开始和结束时根据定额进行预决算的管理。
⒅工程施工管理:在施工期间根据图纸规范、标准对施工质量和进度的管理。
⒆锅炉压力容器管理:对锅炉和压力容器的设计、制安、操作、维护、检修、改造和定期检验的管理。
⒇起重机械管理;对起重设备特定管理措施执行和要求进行的管理。
设备管理现状浅析:
·管理层面
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拆帆按照体系去执行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
设备保全过程不能有效监管,在线载运设备保全未能实时监测;
集团分公司工厂设备信息未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孤岛效应;
公司层面的备件电子总仓短板;
采购与计划对冲;
设备编码溯源;
项目、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如:机房);
工业大数据服务实效性加权平均值
·执行层面
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去监督与执行(线下管理);
保全基准无法满足现场设备动态变化在线监测;
保全申请、计划、记录未实现电子申报,流程繁琐、耗时费工;
无法获取设备运行状态,延误对设备的隐患、故障进行及时预警与判断;
设备故障信息记录不明,故障原因分析不彻底;
维修知识库未建立,隐形价值资产转化为企业有形知识;
设备维修费管理粗放,未实现设备维修费统计分析管理;
设备与备件双向失联,备件储备未进行有效定额管理,导致生产事故;
维修备件和仓库资源未建立起良好平衡关系、易致公司资金积压;
主要管理目标:
分类分级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从组织机构、生产工艺、设备技术、地理空间4个视角和从在用、封存、闲置、报废等多种状态来管理设备资产,自动建立设备树和组合型设备台帐。
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集成设备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数据记录,详细族册记录设备的状态、维修维护过程,形成完备的设备管理档案,实现设备管理相关统计分析。
点巡检为基础预防维修模式
建立设备点检、保养、润滑“依据标准、自动计划、预先提醒、及时反馈”兆御宏的PDCA闭环受控管理,实现以巡检为基础的检修一体化的维修模式。
库存分析为依据备件计划控制模式
由维修人员将即将维修所需的备件消耗进行完整、详实的记录,并及时对库存进行分析管理,根据维修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备件采购计划。
指标控制为指引管理目标导向模式
建立对设备、部门、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分析与管理体系,通过指标对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以支持企业对设备资产进行绩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