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告诉你,什么叫修行

 我来答
大沈他次苹0B
2022-07-20 · TA获得超过731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76万
展开全部
        这首诗是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所作,他与韩楚风同去五台山向智玄大师问道求证。

        这首诗抛出引子,智玄大师看后问道:“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师含笑而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回答道:“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 得道天成的道法 ,道法如来不可思议, 即非文化 。从浅义处说是 导人向善的教义 ,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 即是文化 。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依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智玄大师说:“施主上山并非为了佛理修证,有事不妨道来,贫僧虽老学无成,念句‘阿弥陀佛’却还使得。”

        丁元英说:“晚辈以为,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

        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

        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施主一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 大爱不爱 。”

        丁元英双手合十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道:“谢大师!”

        智玄大师说:“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 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 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 佛度心苦 ,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韩楚风因为先前不了解情况,所以一直没有参与谈话。此时听了智玄大师一番话心生感慨,说道:“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敬佩。晚辈在想, 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 ?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韩楚风继续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 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论功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

        丁元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 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 佛法究竟真理真相 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 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 ,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 。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此‘命’非彼‘命’,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 随心、随力、随缘 。”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 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 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是在电视剧里,精彩的论道让我凝神思虑,久久不能平静。后来特意搜了对白,摘出来,又反复读了很多遍,受益匪浅。分享与诸位。

        丁元英的独到见解,智玄大师的巧妙解答,都令人叹为观止,让我等凡夫俗子不可描状。从悟道休言天命,丁元英以静气养贵气,以贵气撑杀气,唯这一分痞气,使他休言、勿取、痴人说梦;再到悟道方知天命,智玄大师以静气唤醒贵气,以贵气消磨杀气,唯这一分痞气,留他慢慢品读方知、务取、因缘注定。这其中的细微转变,只有知道之人能够觉察,修道之人能够体会,得道之人能够分辨。

        悟道大概就是,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只有时时勤拂拭,才能勿使惹尘埃,其路漫漫而修远兮。而得道大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