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如何解释,请教各位?
这是《易经·系词上》中的一句,只翻译这一句恐有断章取义之嫌,现将全段落翻译如下:
【原文】极⑴天下之赜⑵者存⑶乎卦,鼓⑷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⑸而裁⑹之存乎变⑺;推⑻而行⑼之⑽存乎通⑾;神⑿而明⒀之存乎其人⒁;默⒂而成⒃之,不言⒄而信⒅存乎德⒆行⒇。
【译文】深入钻研天下实际情况的人关注六十四卦;宣传天下人活动的人关注卦中文辞;习俗被当做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关注这些习俗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关注其可以实际施行;知识渊博的人尊崇这些典型是关注其中的人情事理;暗暗地就帮助人达到效仿典型的目的,不用号召就能使人信从这是被关注的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连续贯穿于易经的始终。
注释:⑴“极”深探,穷究(深入钻研)。汉王充 《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⑵“赜”古与“啧”通。实情,实际(客观存在的事物。)。《康熙字典》《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譌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假借之字,当通用啧。(啧:《古代汉语词典》实情,实际。《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⑶“存”留意;关注(关心重视)。《後汉书·桓帝纪》:“其舆服制度有逾侈长饰者,皆宜损省。郡县务存俭约,申明旧令,如永平故事。
⑷“鼓”鼓吹(宣传),抬高。孙棨《北里志·天水仙哥》:“时贤雅尚之,因鼓其声价耳。”
⑸“化”习俗;风气。《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⑹“裁”写作。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⑺“变”《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⑻“推”实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⑼“行”传布。《后汉书·樊凖传》:“时羌复屡入郡界,凖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
⑽“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⑾“通”施行;实行(实际施行)。《礼记·郊特牲》:“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 孙希旦集解:“通犹行也。”
⑿“神”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
⒀“明”尊崇,尊敬。《礼记·礼运》: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⒁“人”指人情事理。《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⒂“默”暗暗;私下。《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⒃“成”帮助人达到目的。《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⒄“言”号召。《后汉书·何进传》:“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⒅“信”信从,相信。 《尚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⒆“德”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⒇“行”连续贯穿。班固《汉书·谷永传》:以次贯行,固执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