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清官海瑞为什么没有宋包拯的名气大?原因是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感慨:历史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在民间,包拯确实名气要比海瑞大很多,但实际史书中,包拯的名气跟海瑞没法比,差得远了去了!
一、海瑞的“真”
海瑞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官员,甚至说是最特立独行的古人仿汪!他有自己固守的道德准则,并一生追求践行之,不为外界所动,不为阻力所挠,在朝堂上,像孤傲的神一样存在!抬棺进谏,把他的生命色彩瞬间点燃,假如嘉靖帝因此斩杀海瑞,毫无疑问,他将成为超越“比干”的我国第一“忠臣”!但聪明的嘉靖帝没敢这么做。显然以不畏死的态度进谏,目的不是为了死。重获自由的海瑞,秉性不移,依然作为大明帝国,腐朽土壤里开出的一朵高洁的莲花,孤独而又坚强地挺立在帝国的严冬!
后世说,海瑞就是书呆子,没什么能力,所以他一直得不到重用。也许他没有张居正、徐玠们的治国之能,但不应该抹杀,海瑞的高贵品德。他是一个最纯粹的人,以他纯粹的心,立于污浊不堪的世界,这本身就是就是一首最美的赞歌!海瑞的种种事迹见载于史书,都是真实的,没有艺术加工。
二、包拯的“假”
不是说包拯自己作假,而是后人的添油加醋。包拯在史书上描写很简单,具体事迹也不多。那为什么他的名气那么大?主要是后世文学作品的渲染。比如《三侠五义》,比如戏曲“闸美记”等,这些文学作品中,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媚权贵的形象深入人心。当然,历史上的包拯确实也配得上以上评价,但远没有文学作品中,虚构的那样丰富多彩。一个虚拟的秦香莲的眼泪,为包拯的黑脸抹上了永不褪色的光环!
三、为什么包拯比海瑞更接地气
文学作品为什么青睐包拯,却冷遇海瑞?我觉得跟两人的性格,在人们心理的投射“感官”不一样,海瑞太孤傲,像不食高和人间烟火的化外之人,可以被仰视,很难亲备念仔近,不接地气。包拯也不一样,他不是神,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形象高大,活生生的人,很接地气。
这大概就是两人名气,与实际差异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