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咖啡馆靠什么盈利?

 我来答
茂别粤6
2022-06-04 · TA获得超过118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4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7.8万
展开全部
咖啡在国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国内咖啡馆大约是在1990年左右才在东部沿海地区缓慢发展,至今不足30年,且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与欧州300多年的咖啡馆 历史 差距甚大。 所以,与其讨论“国外咖啡馆是如何赚钱的”,倒不如谈谈“国内咖啡馆是如何赔钱”的?

目前,我国独立咖啡馆约有14万家,连锁咖啡馆(星巴克、咖世家、瑞幸以及麦咖啡等等)大约有1万家。国内咖啡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每年咖啡馆的数量以10%以上的幅度稳定增长。看似繁荣的咖啡市场,前景一片好。

但“6亏3平1盈利”,这就是我国目前独立咖啡馆的盈利状况,且短期仍旧无法改善。

1.以欧洲为例:咖啡市场高度发达,喜欢优质“现磨”咖啡

1683年,欧洲第一家咖啡馆就在威尼斯开业了,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 历史 。咖啡对于欧洲人来讲,已经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而非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

全球大约有60多个国家/地区种植咖啡,而欧洲是主要的消费地区。 数据表明:欧洲人均每年饮用杯量在300杯以上,北欧地区更可达到400杯以上。

而欧洲并非是“速溶咖啡”的主要消费区,绝大多数是以“现磨咖啡”为主,也就是现磨现做的咖啡。他们会有家庭制作咖啡的习惯,但很多依旧是去咖啡馆进行购买, 客流量大是国外咖啡馆为什么赚钱的主要原因。

2.国内咖啡市场:咖啡市场发展虽快,仍以“速溶咖啡”为主

我国虽然是咖啡消费大国,每年人均咖啡饮用量约为4杯,尽管“现磨咖啡”每年增速都很快, 但目前咖啡市场仍以“速溶咖啡”为主体,大约占整个咖啡市场的84%。

而“速溶咖啡”的饮用是不需要到咖啡店内购买的,网上可以直接购买,且冲煮简单方便,不需要任何专业咖啡技巧即可享受。

速溶咖啡的占比过高,这样去咖啡馆喝“现磨咖啡”的消费者也就会少,客流量少是我国咖啡馆不赚钱的一大原因。

1.国外:解决咖啡市场顾客的痛点需求

我们以美国举个例子。21世纪初的美国咖啡文化以“星巴克的深度烘焙”为主,后来开始出现了与“主流的星巴克深烘文化”相反的“浅度烘焙亚文化”,浅度烘焙讲究的是突出咖啡的酸度与甜度,而星巴克的深度烘焙咖啡豆焦炭味以及醇厚度高,突出不了咖啡豆最本身的风味。(因为深商业统一烘焙,深度烘焙的容错率是最高的)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批代表“浅度烘焙咖啡文化”的咖啡馆, 解决的市场需求就是:与星巴克走相反的路线,星巴克使用深度烘焙咖啡豆,他们使用浅中度烘焙咖啡豆;星巴克使用商业级别咖啡豆,他们使用产量更加稀少、风味更好的精品级别的咖啡豆;星巴克突出咖啡的苦味(醇厚度),他们突出咖啡的酸味......

这批当时很小众的咖啡馆,其中以“知识分子”为代表,不仅店名文艺,而且非常厉害。在美国,精品咖啡的文化初期潮流以及“全美反抗星巴克”的旗号就有这位仁兄的“踊跃参与”,并提出了口号,大意是: 我们不怕星巴克开到隔壁,就怕星巴克比我们品质高。

开店之初,这批小众咖啡馆就是抱着“与星巴克走相反的方向”,吸引“喜欢酸度的浅中度咖啡”的小众人群,并在诺达的美国咖啡市场大放异彩,可见定位是非常精准的。

2.国内:急功近利,尤以“情怀”最大

自己从业咖啡6年,很多独立咖啡馆的老板,开店前可能对于咖啡的市场行情都不了解多少,看中的就是咖啡以及饮品的毛利率高, 心想只要走起量,那利润完全是非常可观的;还有一种就是完全是出于“情怀”而去开店,常见的有“年轻时去国外喝完咖啡,就有了一家自己想看咖啡馆的打算”、“想有一个可以朋友聚餐、自己看书的地方”、“觉得是一件非常浪漫以及文艺的事情”等等。

但不管是咖啡馆,还是其他餐饮行业。 开店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解决“顾客需求痛点”,抱着“利润高”以及“情怀”开店,却很少去想“我开这家店,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咖啡馆那么多,顾客为什么要选择我”等,这样盲目营业的咖啡馆,很少能盈利的。 这也是国内咖啡馆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同质化竞争”太过于严重且“不以解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开店,也是国内咖啡馆盈利难的一大原因。

1.国外咖啡烘焙师:仅仅入门,花费10年

记得那是2013年,参加国内某项手冲比赛。报名后就忘记了这回事了,正式比赛前一天才收到主办方的邮件,通知赛事注意事项。这个时候,购买咖啡豆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从家里拿了一包美国某品牌的埃塞俄比亚水洗耶加雪啡(开封后大约有1个月),1包(227g)大约150元,属于正常价格。正式比赛了,由于是做培训的,所以讲解环节没有出问题。在冲煮环节中,尽管是已经开封1月的咖啡豆,但香味还是非常浓,得到评委的好评,最终如愿获得了三名(前两名使用的咖啡豆为巴拿马瑰夏)。

还有一次,与公司一位美国代表聊天中得知,在美国咖啡市场中, 咖啡烘焙师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烘焙超过10年”,才只能算是入门了。 很多国外咖啡企业招聘烘焙师时,合同年限起步一般都会在10年以上。(记得美国的peet's咖啡在中国开店时,有位朋友过去做烘焙师,当时签订的合同就是10年)

2.国内咖啡烘焙师:短暂练习,即可出师

在反观国内的烘焙师,很多都是自己买个烘焙机,然后买1-2麻袋的咖啡生豆(1麻袋约为60公斤)练习,后就可自称为“咖啡烘焙师”了,就可以自己烘焙商用咖啡豆了。 尽管我国每年进口的“精品级别咖啡生豆”非常多,但能算得上“精品咖啡熟豆”的却很少,原因就出在烘焙这个环节,烘焙资历太浅。

在国外,年龄超过30,甚至40岁以上的咖啡师随处可见,国外基本认定一个行业,都喜欢“专而精”。还记得每年都会去上海看咖啡展会,每年的咖啡展会,都会有一些来自日本的大佬,60-70岁以上非常多,但技术那是真的没话说,是真正的“咖啡大师”。 在国内,咖啡师一般都是30岁以下的,由于发展以及薪资等原因,很多咖啡师超过30岁都会寻求转行,人才的断流也是我国咖啡馆难以盈利的另一大原因。

国外咖啡馆也不全然都是赚钱的,某次国际咖啡论坛上,几位国外的大咖也有几位是开店失败从而转型做咖啡培训等工作的。国外的咖啡市场中,尤以欧美、日韩发达,这些国家拥有的共同点:

国内咖啡馆不赚钱,不应该将“战略与战术上的错误”都归结于“房租人事成本高”以及“市场大环境不景气”等外在原因,更应该从自身去考虑,而这些恰恰就是国外咖啡馆赚钱的原因。

根据杨老师在欧洲多年的生活学习经验总结,他们大大小小咖啡厅主要还是靠单纯的咖啡盈利的。因为欧美人都有喝咖啡习惯,家里都有咖啡机。然而速溶咖啡的品质和口味满足不了他们的习惯和需求。所以出门在外都会选择咖啡厅。世界有两种咖啡厅,一种是咖啡厅,另一种是中国的咖啡厅。国外是生活刚需,男女老少皆有瘾的。而国人谈事除了传统的酒桌饭局似乎无处可去。国内喝茶的人也不可谓不多,但大众消费水平的茶馆真没有。目前中国年轻人形成了个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奶茶风,可能是社交刚需。所以说国外咖啡馆怎么盈利,就相当于中国北方面馆怎么盈利。咖啡馆靠咖啡赚钱,面馆靠面赚钱。

以我在大城市里看到的情况而言,目前咖啡馆盈利不高的原因是懂得喝咖啡的人在比例上还偏小。在讲情调的咖啡馆里的客人要么是老年咖啡客,要么是有高学历的知识人群。所以那里看上去生意是很清淡的。但是“门庭若市”又会赶走上面那种真的咖啡客。

而真能培养出懂得咖啡的客人的也只有这样的情调咖啡馆。一般赶时髦的咖啡店,有的甚至调不出合格的浓缩咖啡。到那里去喝咖啡的会学出什么品尝水平,可想而知。这样的客人通常不会是回头客。

传说中整日闲坐在巴黎咖啡馆里的人不是艺术家,就是思想家。所以,他们点一支烟呆坐发痴都是有型有款,说是在工作都不为过

然而,在现实且物欲的美国,你若是碰见一些神情专注的型男或酷女耳朵上夹着蓝牙耳机、面前摊着“苹果”,在咖啡馆的某个角落猛嘬着一大杯冰拿铁,可千万不要把他们和法国闲人们混为一谈。这些年轻人都是正儿八经在赚工资的,只不过把办公地点搬到咖啡馆里罢了。

根据《今日美国》的报道,目前全美已有三千万上班族在相当长的上班时间“定居”咖啡馆,这个数字占整个劳动大军的五分之一,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着。

对于曾经在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来说,咖啡馆里的人气多少消除了由于长期独自在家而产生的“幽闭恐惧症”倾向;对于公司来说,只要职员有定时定量的“产出”,咖啡馆要比不断扩大公司办公面积划算得多。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提升,有很多事情可以在咖啡馆里一边享受阳光,一边喝着拿铁而搞定。收发EMAIL、网上即时沟通、阅读和调查资料、手机与客户通话,接着把完成好的文件发到附近的复印店,然后在去开会的路上顺便取走打印成册的文件。

这些被称为“金考一代”(Kinko's generation)的上班族,大多从事工作方式灵活多样的新媒体、顾问、销售、市场策划和经纪等工作。据说最近联邦政府都开始推行雇佣“室外”工作人员的方案,可见这种新型工作方式之走俏。由此随之而来的,当然是咖啡馆们为了招揽这些固定客户们而竞相出招争抢生意了。地段好、气氛环境对路、周围配套设施齐备(比如毗邻图书馆、复印店等)、有无线网络和良好周到的服务,会成为人们“上班”的首选,当然饮料食品价廉物美也是必不可少的。

久而久之,在同一个咖啡馆上班的“同事”,居然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不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没有令人头疼的“办公室政治”需要解决,的确是理想不过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圈子吸引不同兴趣和职业的人,所谓的人气和名气也就这么传开了。有的咖啡馆甚至还利用一些“上班族”来招揽其他顾客,比如某个设计师定时为咖啡馆客人做点免费小设计什么的,像这样的你情我愿何乐而不为,还同时给双方带来互惠互利。

当然,这样松散的工作团队搞不好也会带来管理上的一些麻烦。上了一年的班,很有可能你连同事的脸都不怎么记得清,最熟悉的人倒是那个不断给你续杯的服务员。对于重视传统形式的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的公司来说,这种工作方式显然也有点不着边际,尽管这本身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突破。

尽管没有了传统办公室死板的条条框框、严格的着装礼仪和无聊费时的插科打诨,在咖啡馆上班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首先不能忘记的,就是工作成果。喝咖啡也好、果汁也成,老板和客户要的东西总还是定时交待,否则很快就没人为你的午饭买单了。其次,“咖啡馆办公室”也有不少不成文的规定和彼此心知肚明的套路,你要是不识相,可别怪服务员不客气,那个靠窗的宝座可就难坐稳了。

小费要给大方了,自然不用说,否则这一整天你自己都坐得不自在。光坐着还远远不够,每隔一段时间,总得叫点东西,就当是花钱买个座,总比同样地段的办公楼租金要便宜多了吧。但即便如此,碰到客源高峰时,还是识趣点出门转一圈透透气,免得遭受其他顾客恶狠狠的白眼,有“占着茅坑不拉屎”之嫌。手机和电脑最好都设置成静音,免得骚扰其他人;而自己的东西也最好码码齐放好了,不要把文件堆得满桌子都是,电线绕得三尺长,好像真跟自个儿家似的。大家都是来做正经事的,不要很八卦地乱搭讪,除非别人也主动招呼,否则没人有空陪你瞎聊,更别伸长了脖子偷看别人的电脑屏幕,弄不好告你个企图盗窃商业机密!自己的东西也要看住了,毕竟是公共场合,小贼难防。

从选址到点单,以及如何和服务员打好交道,这一切由常客们做来都驾轻就熟,新手们不得不暗自偷学几招,才能使自己成为“咖啡馆最受欢迎的员工”。但无论如何,这些都算不上麻烦和障碍,只要不是在公司办公室和家里,咖啡馆仍然是另类上班族们的钟爱之地。只是“工作在别处”果真能给依旧为资本家们打工的“奴隶”们某种心理上的转变吗?这可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在咖啡馆办公肯定能给上班族们不一样的感觉,而他们要的也正是这种感觉。

其实在国内一些一线城市

也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去咖啡馆工作

可能就像文章说的比较自由

也可以避免办公室政治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咖啡馆工作

......

如果不能去咖啡馆办公,那就把办公室打造成咖啡馆吧

你有什么在办公室喝咖啡的有趣经历吗

来下面的留言区和各位咖友们分享一下吧

以星巴克为例子,主要开在繁华路段,并且室内各种灯光,颜色,会让人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假渴望,从而引导消费

优质的咖啡豆+优雅的环境+足够的客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