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对《意林》的爱与恨

 我来答
新东都17
2022-06-29 · TA获得超过61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1.9万
展开全部
长文预警。

这篇文章已经写了有一定时间了。俗话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林》对我三观的养成,再回首,有一定误导。如果当时我的疑惑有长辈解答就好,就不会盲目轻信书里的观点,以至于没形成良好的吸引力磁场。爱,无非就是消遣娱乐开眼界方面的,具体可参考现在公众号的功能。这篇文章,我主要写的,就是我对《意林》的不满。以下是正文:

家里最多的书就是《意林》,但我发誓,这辈子绝对不会再看《意林》!

第一次接触励志和碎片化阅读,就是《意林》。什么姚明年收入几个亿的背后是各种伤这样的励志文章,刷新了我的三观,同时也让我开始树立那种类似“年收入几个亿”的目标——反正努力就是了呗。这种励志的文章往往不符合逻辑,却又很煽动人的情绪(打鸡血),容易让人陷进去——要是是一个成人看到了还有点辨识力,可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农村的初中生啊,而且就算有疑惑也无人能解惑,就这样把那些励志文章的毒素内化吸收变成了身体的血肉。我变得越来越有“雄心壮志”,甚至觉得“老子天下第一”——那时还只是个初中生小屁孩儿啊。

在人生的几个紧要关头,我都接触了《意林》。这几个关头,我都没走好。

第一个关头,是高考。大概是高一的时候,看到《意林》上一篇笔名“一一”写的文章:《高四,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看过之后,我就被它里面这样的情节所吸引:“第一次高考考了560多分,不能去到想去的大学,买了一张火车票去到苏州,体味‘姑苏城外寒山寺’中诗人张继科考落榜后的心情,后来张继发愤图强考中了进士。我决定复读,在复读班里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直到有一天发现有一个男的到得比我还早,走得比我还晚,后来才知道他这次高考只有几分与心仪的清华失之交臂,于是打算从头再来。后来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了关系很好的学友。我每天看着五道口同学分享的生活见闻,心想着自己也要成为那里的一员。第二次高考考完了,凌晨查分时很激动,我的分数考上了北大。不久收到他的短信:‘可以一起去北京吗?’我回复了一个笑脸。我终于来到了五道口,并且穿过一条中关村大街就可以与他相见。至此,幸福像杯子里的水溢了出来。”

当时,我被这篇文章深深吸引,考上心仪的学校了还能收获爱情,想想都美;唯一不喜欢的就是“高四”,一次考上多好啊。但我还是把这篇文章珍藏了起来,那时竟也暗暗立下了要考北京重点大学的雄心——而在当时看来,除非我超常发挥,否则连我县文科状元都不一定考得上。到了高三,就经常拿这篇文章看看,只是那个不喜欢的“高四”像眼中钉一样,不可抹去。于是,我的高考也如文中一样,没考好,失常。我很想复读,很想走这篇文章主人公走的路子。家人不同意,没走成。

以我高考之前的成绩,稳一点211,至少考个一本是绰绰有余的。但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高考前我还在妄想着超常发挥,要考上北京重点大学。高考那两天的运气也是差得玄乎,别说考上普通211了,连一本都没达到,我真是傻了眼了。这跟我目标太高,是脱不了干系的。后来志愿学校和专业也由于高考失常而填得稀里糊涂。那个6、7月被我称为黑色6、7月,运气极差的两个月。

第二个关头,是工作。也就是发生在几个月前的事。大二暑假那年,在家睡前无聊,我又拿起了一本《意林》看,这次,我认为又有所“收获”:某二本师范类院校女生,高考失常才来到了这所学校,但她并不因为环境而自甘落后,非常努力,总是专业第一,几年都获得国家奖学金,比赛也总是获奖,后来同时考上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还得到了中国银行的offer。

看完后,我又打鸡血了:这个女生跟我的经历好像啊,看来按照这个逻辑下去,只要我总是年级第一,会有好企业争着要我,都不需要我去找工作了啊。大学三年我也确实在年级数一数二,奖学金拿到手软,获奖证书也拿到手软,可是却没有想象中的有好公司来要我。相反,我觉得我找不到工作了。我没有自己的特长,除了英语,可是我又不是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的。到了大三暑假,我急急忙忙瞄定了互联网运营的工作,从0到1开始学习,为了能在大四春招找到工作,准备了半年,却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这半年光钻研这个,书也没好好读,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原本最适合自己的公考,现在一毕业就做着工资极低的工作,重新备考公考。

如果,我没有被这篇文章所吸引,认为优秀就会有好公司抢着要,我就不会不早点规划职业,也不会野心太大(比如规划互联网运营时,想去BAT),而是可能会踏踏实实地准备考公务员,瞄准了,一次上岸。而不是想现在晚了一年。还得多亏我家人及时拉了我一把,不然我可能越走越偏。

可能有人会说我没脑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我受它的毒害是从初中就开始了,那些东西已经成为我血肉的一部分了,小时候树立的观念,哪有那么好改变?

直到现在,我还是偶尔喜欢看励志的东西,因为读起来不费脑子,还能打鸡血,就跟吃精神鸦片一样快乐。当然了,吃精神鸦片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极度膨胀达到高潮过后,人就废了;看似在进步,实则在退步。网上充斥的励志的东西太多了,现在看来,这种精神鸦片真是害人不浅!而要抵制它的危害,一方面,媒体作者要自觉不产出这类让人获得一时快感的精神鸦片;另一方面,读者们就尽量不要接触。就接触而言,由于励志文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渴望成功,渴望走捷径),所以阅读量一般很高,所以,我建议大家少上网浏览文章,多看成系统的实体书;少看畅销书,多看经典名著。

再附上某位学者说的话:什么是励志?“穷人才需要励志啊!”是不是细思极恐?(越看励志的东西,越没脑子,失去判断力,人会变得极度膨胀,最终结果是连自己应有的水平都达不到,但他们不会怪励志文,他们会感恩励志文给他们带来的鼓舞,只怪自己还是不够努力所以达不到励志文里面的主人公的高度。他们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努力”着,永远也无法突破阶层界限,来到上层。)

谨以为记。

后记:把之前的文章翻出来再看,现在的心态又不同了。人是需要励志的,但更需要方法。人的三观也是一直在塑造当中。弯路既然已经走了不可挽回,那就往前看,把前面的路走好,而不是悔恨过去。只要你永远追求上进,不断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且真正肯于努力,你一定能成就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