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让自己静下心来,可是杂念很多,该怎么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两种方法:1,静中静。
借助安静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在环境之中,静下心来。通常选用的方法就是静坐,静坐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一般建议最少在半个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建议两个小时。
2,动中静。
回想一下当专心致志地在工作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在运动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其实也是一种“静”的状态,这就是动中静。因此专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静心的另一个方法。
【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以上是我们提出的两个概念。关于静的重要性,诸葛亮的《诫子书》短短几句话就提出了三个“静”字,可见这样一个拥有绝顶智慧的人对这个字看得多么重要。
不光是几乎完美存在被称为“妖人”的诸葛亮,禅宗也讲究“静”字,道家,儒家也都对这个字推崇有加。
儒家强调以静来反思自己,通常作为内省,达到克己的境界。道家以静来达到忘我的状态,和大自然一体,浑然天成。释家则以静来去除自己的执念,达到无我的境界。
对于静的境界,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想法,就只是简单的想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对当前所做的事心无旁骛地做下去。
结合现实中大部分人的诉求我们就从上边两个方向入手。首先来说静中静,这个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想要找一处安静的环境会比之前要困难得多。
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周围存在了很多之前没有的诱惑。就拿手机来说,本来它是帮我们和其他人更方便联系的,最初的作用就是简单的人际交往。
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简单的概念,让手机开始越来越以“人性化”开始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就要明白“人性化”中的人性不只是有美好,人性本就是复杂的,也正是符合了人性,所以越来越离不开,那么简单的生活就不存在了。
生活不再那么简单的时候,杂念就产生了。这也是目前很多人知道静心很重要,可是做不到的一个客观原因。
手机只是简单举个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周围太多符合人性的诱惑,无不在考验着我们自己的内心,稍不留意,就被人性化了,哪里能静下心来呢?
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静坐。如果怀着只要静坐就能让自己静心的目的心去行动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静坐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借助周围安静的环境沉下来,放空自己,刚开始思绪,杂念肯定会有心头升起,所以才要保持自己的姿势不动,静坐来慢慢让那些思绪沉下去,长期的坚持自然会有效果。
在此期间刚开始做的时候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静中动的情形发生,就是在静坐的时候,思绪杂念反而会比平时要更多。这个时候看起来身上是静止的,但内心翻江倒海,就是心思一直在动。
破解的方法就是坚持一段时间,这是必经过程,时间久了之后,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人们得病一样,肯定有一个特别不舒服的阶段,那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必太过在意。
静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做到,那需要时间,在工作和生活格外忙碌的今天有的人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常常为自己不能静坐而烦恼。这样的情况也不必着急,静坐只是静中求静的一种方式。
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内心达到静的状态。这个问题其实王阳明老先生给他的学生讲过。
说的就是周道通因为平时工作特别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修身,去反思自己,去静坐,后来宁愿放着事情不去做也要特意抽出时间反思自己,强迫自己静坐,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就告诉他之所以出现这些是因为在做利益判断,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因此就会困惑,烦恼。更是由此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除了王阳明之外在禅宗也有个类似的小故事,说是有一天一个云游僧人请教百丈淮海大师禅是什么?淮海大师告诉他是吃饭睡觉。
那个僧人很不解,说所有的人都吃饭,睡觉,那不是谁都得禅了,有什么区别吗。淮海就说自己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
这句话就很有深意了,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会有其他的念头在里面,这也是静的一种。回头想想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就只是那么简单的吃饭了吗?睡觉的时候躺下就睡觉了吗?
这些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做到专心的程度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安静,之所以我们会有杂念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是利益判断,一切都在考虑利弊,自然杂念就有很多了。
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在认真地读一本书完全沉浸进去的时候,几乎能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的体验很美妙,也是静心的一种深切体悟。
就算是周围的环境很嘈杂,但你的内心是安静的。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老王和老张在一家幼儿园门口相遇了。小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做 游戏 ,很热闹。
老王刚好走到这里看到老张正在门口就问站在这里干什么?老张回答说这里让自己很安静,你听他们笑得多开心啊。老张说这里吵死了,赶紧走吧。
心境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在动态的生活中同样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那些杂念无非是是自己所产生的思绪。
思绪存在就算是是极度安静的环境中依然会静不下心。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上边两个方面来一个总结。
如果在安静的环境下是修心的养心的过程,那么在生活中,工作里,就是一个炼心的过程。我们追求的静心不正也是要运用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吗?想通了这一点,明白了静心的意义,多多少少也能明白知行合一的意义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这也注定是一条坎坷的道路,因为杂念随时会产生,就如同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一样,我们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自己坚定的信念。
信念动摇,杂念就趁虚而入,心就静不下来,各种情绪反应就出现了。要想真正做到静心不拘于形式,借用王阳明先生的智慧就是“致良知”了。
情源于生活,感发自内心。今天我们就写到这里,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陪你共同致心中的良知,感受静心的心境。
借助安静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在环境之中,静下心来。通常选用的方法就是静坐,静坐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一般建议最少在半个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建议两个小时。
2,动中静。
回想一下当专心致志地在工作的时候,在学习的时候,在运动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其实也是一种“静”的状态,这就是动中静。因此专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静心的另一个方法。
【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以上是我们提出的两个概念。关于静的重要性,诸葛亮的《诫子书》短短几句话就提出了三个“静”字,可见这样一个拥有绝顶智慧的人对这个字看得多么重要。
不光是几乎完美存在被称为“妖人”的诸葛亮,禅宗也讲究“静”字,道家,儒家也都对这个字推崇有加。
儒家强调以静来反思自己,通常作为内省,达到克己的境界。道家以静来达到忘我的状态,和大自然一体,浑然天成。释家则以静来去除自己的执念,达到无我的境界。
对于静的境界,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多想法,就只是简单的想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对当前所做的事心无旁骛地做下去。
结合现实中大部分人的诉求我们就从上边两个方向入手。首先来说静中静,这个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想要找一处安静的环境会比之前要困难得多。
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周围存在了很多之前没有的诱惑。就拿手机来说,本来它是帮我们和其他人更方便联系的,最初的作用就是简单的人际交往。
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简单的概念,让手机开始越来越以“人性化”开始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就要明白“人性化”中的人性不只是有美好,人性本就是复杂的,也正是符合了人性,所以越来越离不开,那么简单的生活就不存在了。
生活不再那么简单的时候,杂念就产生了。这也是目前很多人知道静心很重要,可是做不到的一个客观原因。
手机只是简单举个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周围太多符合人性的诱惑,无不在考验着我们自己的内心,稍不留意,就被人性化了,哪里能静下心来呢?
所以我们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静坐。如果怀着只要静坐就能让自己静心的目的心去行动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静坐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借助周围安静的环境沉下来,放空自己,刚开始思绪,杂念肯定会有心头升起,所以才要保持自己的姿势不动,静坐来慢慢让那些思绪沉下去,长期的坚持自然会有效果。
在此期间刚开始做的时候有极大的可能出现静中动的情形发生,就是在静坐的时候,思绪杂念反而会比平时要更多。这个时候看起来身上是静止的,但内心翻江倒海,就是心思一直在动。
破解的方法就是坚持一段时间,这是必经过程,时间久了之后,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像人们得病一样,肯定有一个特别不舒服的阶段,那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不必太过在意。
静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做到,那需要时间,在工作和生活格外忙碌的今天有的人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常常为自己不能静坐而烦恼。这样的情况也不必着急,静坐只是静中求静的一种方式。
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内心达到静的状态。这个问题其实王阳明老先生给他的学生讲过。
说的就是周道通因为平时工作特别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去修身,去反思自己,去静坐,后来宁愿放着事情不去做也要特意抽出时间反思自己,强迫自己静坐,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就告诉他之所以出现这些是因为在做利益判断,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因此就会困惑,烦恼。更是由此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除了王阳明之外在禅宗也有个类似的小故事,说是有一天一个云游僧人请教百丈淮海大师禅是什么?淮海大师告诉他是吃饭睡觉。
那个僧人很不解,说所有的人都吃饭,睡觉,那不是谁都得禅了,有什么区别吗。淮海就说自己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
这句话就很有深意了,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会有其他的念头在里面,这也是静的一种。回头想想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就只是那么简单的吃饭了吗?睡觉的时候躺下就睡觉了吗?
这些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做到专心的程度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安静,之所以我们会有杂念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是利益判断,一切都在考虑利弊,自然杂念就有很多了。
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在认真地读一本书完全沉浸进去的时候,几乎能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的体验很美妙,也是静心的一种深切体悟。
就算是周围的环境很嘈杂,但你的内心是安静的。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老王和老张在一家幼儿园门口相遇了。小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做 游戏 ,很热闹。
老王刚好走到这里看到老张正在门口就问站在这里干什么?老张回答说这里让自己很安静,你听他们笑得多开心啊。老张说这里吵死了,赶紧走吧。
心境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在动态的生活中同样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那些杂念无非是是自己所产生的思绪。
思绪存在就算是是极度安静的环境中依然会静不下心。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上边两个方面来一个总结。
如果在安静的环境下是修心的养心的过程,那么在生活中,工作里,就是一个炼心的过程。我们追求的静心不正也是要运用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吗?想通了这一点,明白了静心的意义,多多少少也能明白知行合一的意义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这也注定是一条坎坷的道路,因为杂念随时会产生,就如同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一样,我们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自己坚定的信念。
信念动摇,杂念就趁虚而入,心就静不下来,各种情绪反应就出现了。要想真正做到静心不拘于形式,借用王阳明先生的智慧就是“致良知”了。
情源于生活,感发自内心。今天我们就写到这里,管理情绪做倔强的小草陪你共同致心中的良知,感受静心的心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