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分几个章节几个部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共七章
第一章万历皇帝
万历十五年是从一场上朝谣言开始的。这一天北京城里哄传说皇上要举行午朝大典了。文武百官不敢怠慢,赶紧都赶到紫禁城。但这件事皇上自己都不知道,又查不到谣言的源头。皇帝生气就把所有官员减免了两个月工资。
这时,中华帝国虽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实际上已经是乱糟糟的了。黄仁宇开始了他的叙述。
他考察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当时中华帝国的第一号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年他虽然还才是一个24岁的青年,但已经做了15年皇帝了。做皇帝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束缚着他。
在明朝开始的时候,有早朝、午朝、晚朝,规定各部门有185件事情要面奏皇帝。但第六代正统皇帝即位时,才9岁。第十代正德皇帝特别荒唐,十一代嘉靖皇帝忙于炼丹,十二代隆庆皇帝庸碌无知。到了万历皇帝即位时,皇帝制度已经减省了很多。
万历少年登基,和母亲慈孝皇太后感情很深。除了太后,他需要尊敬的还有首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张冯的结合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张居正还兼管着万历的教育。
明朝开国之初曾经设立丞相,但前后三人都为太祖朱元璋所杀,从此不再设立宰相。大学士逐渐成为皇帝的秘书兼顾问,但在名义上并不负有行政责任。大学士有主次之分,造成了朝臣间的纠纷更加复杂。张居正当时就是首辅或称元辅。
明朝宦官参政现象在朱元璋时就开始了,有专门的“秉笔太监”帮皇帝研读奏章,奏章由大学士票拟作答。皇帝根据“票拟”批答奏章,有时这一工作由“秉笔太监”来完成。冯保就是“秉笔太监”。
这一制度使皇帝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但情况往往不是如此。王振、刘谨等臭名昭著的太监曾经权倾朝野,贻害朝廷。张居正和冯保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万历十五年的首辅是申时行,申接受张居正的教训,下定决心当和事佬,除非把全部文官罢免,而代之以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原则,身为首辅只能和文官合作。他还停止了张居正的考成法。虽然谦虚抑让,申还是巧妙地起用潘季驯治河。潘治理黄河,成绩卓著。他以温和的态度和万历建立亲切的信任关系,并利用这个关系使皇帝的举动接近于文官集团的期望。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万历朝的第一个十年,百事转苏、欣欣向荣。北方的“虏患”和南边的“倭患”都被平定。国家府库大为充实。
张居正十年新政,其重点在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加强行政效率。但张居正的维新不过是局部的整顿,而非体制的变革。张居正名义上是皇帝的顾问,并没有决策和任免的权力。为了贯彻其意图往往利用私人和私人信函间接进行。不合理的制度和税收常例积弊难消。他所带来的空前压力为全部文官终身难忘。他还干涉万历的私人生活,限制皇帝的花费。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逐出京。万历实际掌握了政府。但不久他发现自主之权还是受到很多的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万历和郑贵妃由于共同的读书兴趣而真心相爱。万历想废长立幼,立郑妃的儿子。但为文官集团所不允许。于是他消极怠工,20 年不理朝政。 高级职位空缺,他也不递补。在他统治的晚期,一个文官的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的废革,因为不再有人补缺。但制度还是在起作用,皇帝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派遣和升迁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延搁立嗣责任之争也使朝臣们分裂成几派,舌战笔战不断。万历48年的统治造成了文官集团中不可收拾的局面。
由于成宪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成了一个“活着的老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海瑞和张居正都是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规范之内。张居正的措施带有变法的意味。海瑞则力图恢复洪武旧制。并一意重农,力追往古。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一代名将戚继光,试图改革武备的努力遇到了文官集团的阻碍。由于和张居正的密切关系,被免职。万历十五年的年底,他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军备的张弛影响一国的盛衰。将星西陨之际,我们一个古老帝国业已失去了重振军备的最好时机。这时西班牙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哲学家李贽在万历十五年的后一年剃度,开始自己的精神追求。对于同时代的人,他推崇张居正,倾倒于戚继光。对于海瑞,他认为过于拘泥传统道德,只是“万古青草”。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
第一章万历皇帝
万历十五年是从一场上朝谣言开始的。这一天北京城里哄传说皇上要举行午朝大典了。文武百官不敢怠慢,赶紧都赶到紫禁城。但这件事皇上自己都不知道,又查不到谣言的源头。皇帝生气就把所有官员减免了两个月工资。
这时,中华帝国虽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实际上已经是乱糟糟的了。黄仁宇开始了他的叙述。
他考察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当时中华帝国的第一号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年他虽然还才是一个24岁的青年,但已经做了15年皇帝了。做皇帝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束缚着他。
在明朝开始的时候,有早朝、午朝、晚朝,规定各部门有185件事情要面奏皇帝。但第六代正统皇帝即位时,才9岁。第十代正德皇帝特别荒唐,十一代嘉靖皇帝忙于炼丹,十二代隆庆皇帝庸碌无知。到了万历皇帝即位时,皇帝制度已经减省了很多。
万历少年登基,和母亲慈孝皇太后感情很深。除了太后,他需要尊敬的还有首辅张居正和“大伴”冯保。张冯的结合对今后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张居正还兼管着万历的教育。
明朝开国之初曾经设立丞相,但前后三人都为太祖朱元璋所杀,从此不再设立宰相。大学士逐渐成为皇帝的秘书兼顾问,但在名义上并不负有行政责任。大学士有主次之分,造成了朝臣间的纠纷更加复杂。张居正当时就是首辅或称元辅。
明朝宦官参政现象在朱元璋时就开始了,有专门的“秉笔太监”帮皇帝研读奏章,奏章由大学士票拟作答。皇帝根据“票拟”批答奏章,有时这一工作由“秉笔太监”来完成。冯保就是“秉笔太监”。
这一制度使皇帝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但情况往往不是如此。王振、刘谨等臭名昭著的太监曾经权倾朝野,贻害朝廷。张居正和冯保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万历十五年的首辅是申时行,申接受张居正的教训,下定决心当和事佬,除非把全部文官罢免,而代之以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原则,身为首辅只能和文官合作。他还停止了张居正的考成法。虽然谦虚抑让,申还是巧妙地起用潘季驯治河。潘治理黄河,成绩卓著。他以温和的态度和万历建立亲切的信任关系,并利用这个关系使皇帝的举动接近于文官集团的期望。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万历朝的第一个十年,百事转苏、欣欣向荣。北方的“虏患”和南边的“倭患”都被平定。国家府库大为充实。
张居正十年新政,其重点在于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加强行政效率。但张居正的维新不过是局部的整顿,而非体制的变革。张居正名义上是皇帝的顾问,并没有决策和任免的权力。为了贯彻其意图往往利用私人和私人信函间接进行。不合理的制度和税收常例积弊难消。他所带来的空前压力为全部文官终身难忘。他还干涉万历的私人生活,限制皇帝的花费。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大伴冯保被逐出京。万历实际掌握了政府。但不久他发现自主之权还是受到很多的约束,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万历和郑贵妃由于共同的读书兴趣而真心相爱。万历想废长立幼,立郑妃的儿子。但为文官集团所不允许。于是他消极怠工,20 年不理朝政。 高级职位空缺,他也不递补。在他统治的晚期,一个文官的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的废革,因为不再有人补缺。但制度还是在起作用,皇帝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派遣和升迁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延搁立嗣责任之争也使朝臣们分裂成几派,舌战笔战不断。万历48年的统治造成了文官集团中不可收拾的局面。
由于成宪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成了一个“活着的老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是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海瑞和张居正都是希望寻找出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帝国能纳入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规范之内。张居正的措施带有变法的意味。海瑞则力图恢复洪武旧制。并一意重农,力追往古。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一代名将戚继光,试图改革武备的努力遇到了文官集团的阻碍。由于和张居正的密切关系,被免职。万历十五年的年底,他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军备的张弛影响一国的盛衰。将星西陨之际,我们一个古老帝国业已失去了重振军备的最好时机。这时西班牙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哲学家李贽在万历十五年的后一年剃度,开始自己的精神追求。对于同时代的人,他推崇张居正,倾倒于戚继光。对于海瑞,他认为过于拘泥传统道德,只是“万古青草”。张居正是政治家,李贽是哲学家,他们同样追求自由,有志于改革和创造,又同样为时代所扼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