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 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行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简称“鄂”。
湖北省的简称“鄂”,固然源于隋朝开皇九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鄂城所熟知,至于说“鄂”是因为与一个以鳄为名的古国有渊源关系则鲜为人知。
据七秩龄童考证: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时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产一种“汾河鳄”,而邻近汾河的今山西乡宁县在商代就建有一“鄂侯国”,以捕鳄为业,商纣王时封为三公,以“鄂”为国号。其县至今尚有鳄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
扩展资料:
一、相关资料:
《 元和郡县图志》摘录:鄂州,江夏,紧。开元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乡三十三。元和户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八。乡三十七。今为鄂岳 观察使理所。管(县)〔州〕六:鄂州,沔州,安州, 黄州,蕲州, 岳州。县二十五。都管户七七万二千二百四十七。
禹贡荆州之域。 春秋时谓之夏?。汉为少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 夏口,亦名鲁口。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 鲁山岸为名也。三国争衡,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魏明帝问 司马懿曰:“二虏宜讨,何者为先?”
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舂其心。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东下,为水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晋庾翼为荆州, 曾理于此。
义熙初,刘毅表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叹沔”,请荆州刺史 刘道规镇夏口。至六年,自临嶂徒理夏口,即今州理是也。 宋孝武帝以方镇太重,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流之势。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
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口,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三国时, 黄祖为太守,吴遣 凌统攻而擒之。 祢衡遇害,亦此地也。 东南角楼名焦度楼,宋沈攸之自荆州称兵至此,时焦度领兵在此,城守东南角,攸之攻之不克,遂退走,因名焦度楼。
鄂起源于湖北省大冶市 金牛镇鄂王城。鄂王城是探寻鄂文化、追溯鄂商的源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鄂王城曾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一座诸侯国 都城,为鄂氏族所建。楚灭鄂之后,至少有六世十多位楚王在鄂建都,下辖享誉世界的“青铜文明”发源地——铜绿山。
早在隋朝,便有人开始在此经商,金牛镇也因此有“小汉口”的美誉。镇上的老人介绍,往日的虬川河可不像现在这么安静,从清朝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运载货物的商船挤满了码头。 随着楚迁都郢(现荆州)和铜绿山管辖权的变迁,曾经灿烂辉煌的鄂王城遭弃,独享千年孤独,并逐渐被人所遗忘。
二、湖北简介:
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参考资料:
湖北省的简称“鄂”,源于隋朝开皇九年改郢州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楚王熊渠将中子红封在今鄂城所得名。
汉让人想到武汉太狭隘,省内其他地区不认同;湖北是楚国的发祥地,但是后来楚国不但发展壮大而且远远超出湖北的范围,称楚其他省有争议。
楚国为大国,地域广阔,最盛时西至大巴山、东至大海、南至南岭、北过秦岭-淮河一线,尽管核心区域为湖北地区,但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湖南北部也是其重要地区,可能,这就是不选择楚的原因。
湖北,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因处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湖北省地处华中腹地,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扩展资料:
湖北,古属荆州,春秋战国时为楚国核心区域,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所以湖北又被称为“荆楚大地”,湖北文化风俗被称为”荆风楚韵“。
鄂,古国名,为湖北最早的古国之一,楚王熊渠灭鄂国后,封其子熊红为鄂王,修筑鄂王城,曾为楚国国都。
秦灭楚后,设鄂县,三国时孙权改鄂县为武昌,此为武昌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历史上,武昌、鄂州这两个名称曾多次交换,武昌县曾长时间隶属于鄂州。
元朝开始,我国开始施行行省制度,元朝及明朝时期,湖北大部属于湖广行省,省治为武昌,清朝时期,湖北省设立,省治仍为武昌,由于武昌与鄂州恩怨纠缠一千多年,湖北省开始被人简称为”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
2013-11-06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