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要有好的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我就用了实例导入法,我就说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一般是这样组织课堂的每当我走进教室并不急着上课,我总会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每次安排活动之前都会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留意全体同学的表现,同时采用许多组织教学的方法。如:手语提示法,声音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我就用了实例导入法,我就说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我一般是这样组织课堂的每当我走进教室并不急着上课,我总会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每次安排活动之前都会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留意全体同学的表现,同时采用许多组织教学的方法。如:手语提示法,声音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
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
2024-10-21 广告
2024-10-21 广告
详情建议咨询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是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教育装备专业展会,以整合营销、调节供需、技术推广、聚焦联系和交易、产学研结合与产业联动等为功能,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教育装备行业规模大、影响广、专业性...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拓银展览(上海)有限公司_提供
展开全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贴近儿童生活、培养儿童良好习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乐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课堂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怎样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堂要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以趣激情。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二、课堂教学要文道结合,让学生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四、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五、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方法。
六、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要丰富多样。(1)巧设活动,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像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新朋友》时,我通常都会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学生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同时让学生懂得,班内的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游戏中,学生通常还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更多地了解自己。教师则要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提醒违纪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2)利用插图,明事悟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即文章”,“懂事、明理、通情”也是品德培养的目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其中浅显的生活常识、道德常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道理。主要从以下四小方面做起:一是图中悟道,晓之以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图喻理更容易使他们明白事理,获得简单的认识。二是分析插图,动之以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听故事,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崇敬等情感。三是借助插图,导之以行。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实践,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知、情、行得到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七、课堂教学要模拟生活,让学生体验实践。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八、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1、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教学《家人的爱》,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侯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的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3、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学中我试着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同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一、课堂要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以趣激情。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二、课堂教学要文道结合,让学生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首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四、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五、课堂教学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增强直观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是生动、形象、直观。因为,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意境中才能产生;丰富的道德认识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牢固,而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就比较接近于实践;准确果断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中就容易得到培养和锻炼;指导学生的行为凭借生动、形象、直观的意境更为贴切,容易找到行为实践的方式、方法。
六、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要丰富多样。(1)巧设活动,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像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新朋友》时,我通常都会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行教学。在游戏中,学生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同时让学生懂得,班内的每个同学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游戏中,学生通常还要进行自我介绍:我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喜欢干什么?通过自我介绍,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让其他同学更多地了解自己。教师则要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提醒违纪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2)利用插图,明事悟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即文章”,“懂事、明理、通情”也是品德培养的目标。《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有特殊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其中浅显的生活常识、道德常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道理。主要从以下四小方面做起:一是图中悟道,晓之以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图喻理更容易使他们明白事理,获得简单的认识。二是分析插图,动之以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插图具体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插图、听故事,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喜爱和崇敬等情感。三是借助插图,导之以行。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实践,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知、情、行得到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七、课堂教学要模拟生活,让学生体验实践。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八、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1、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思品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教学《家人的爱》,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侯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的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3、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教学中我试着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同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