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真的借了日语那么多词吗?像电视,电脑,空调,物理,化学,科学……都是借的吗
3个回答
2021-07-13
展开全部
当然不是,那些都是公知以讹传讹。
日本的电视是音译的、日本电脑也是音译的;电脑的汉字是日本从中国那边借鉴过去的。
六十年代,范光陵首创将英文的“Electronic Computer” 形象地译名为中文的“电脑”,并完成了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电脑书《电脑和你》,因而被誉为“中华电脑之父”。
“化学”一词的由来
拉丁文chemia是从阿拉伯文的“炼金术”一词演变而来的,后者则可能来源于希腊语“浇铸”(或“浸液”)、埃及语“黑色”或汉语“金液”。汉译名“化学”一词首见于伟烈亚力主编的《六合丛谈》(1857年~1858年),它得自王韬,是来华传教士戴德生所创并口授于王韬的。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鸿烈 览冥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曾经召集众人一起编撰);:“夫燧之取火,磁石之引针,蟹之败漆。葵之乡(向)日,感慨道:“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物理”二字最早正式出现在中文中,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物理”一词后来再见于三国时期杨泉的《物理论》(虽然由于当时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很多理论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大概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水,水,是地之根本,水蒸汽=云(吐元气),水蒸汽越过日月,直通星辰所在之地的天,而日月星辰的运作都是因为水蒸汽)《物理论》力图从当时可能达到的理论水平.去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即自然之理。相当于自然哲学,当属大物理范畴。
“物理”《名理探》(1628完成翻译)原名为《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是由李之藻(1569—1630)翻译的书籍。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穗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
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7]。可见法国直到1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再后来是明末学士王宣《物理所》(资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师塾),以及对此书进行模仿借鉴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识》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的《物理小识》被收入了《四库全书》,终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纪晚期传入日本,为知识阶层争相阅读。此书并影响到日本学者把“物理学”作为Physics的译名。所以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物理小识》里面的物理指的是万物之理,但是方以智首先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理),哲学(物之至理)三类。日本人的翻译,溯及辞源也是这本书。
1839年渡边喀山在他的《外国情况书》中使用了“物理の学<ウェースベゲールデ>”,但是荷兰语wijsbegeerte对应于当今的“哲学”。 西周将physics翻译为“格物学”,但他是将“天文学”和“化学”所共有的物理学称为“物理学”。
1851年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翻译了第一本中文电学著作《博物通书》:电器通标序二:……见东土人士博稽典坟,鲜究“物理”……这应该的近代中文可查证的第一次物理对应现代含义的使用。
1875年日本出版的小学教材《物理阶梯》使用了“物理”一词。
1876年<片山淳一>对物理一词进行了注释:“物理学有必要解释万物的特性以及物质世界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的原因。”
因为日本人不懂物理一词的含义,所以有人就说因为日本人对物理一词进行了注释;所以物理一词是日本人翻译的。个人认为这明显是不正确的,毕竟从词义上来讲玛高温早已经使用了。如果从分类含义上来讲,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也早就将物理从自然哲学里分类出来了;而且方以智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物理从自然哲学里面分类出来的科学家。此前无论东西方,都是将物理归类于自然哲学的。
(早在1687年牛顿发表其运动定律时还是用自然哲学来命名的,他当时的书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拉丁文所写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φυσιкα”)
日本的电视是音译的、日本电脑也是音译的;电脑的汉字是日本从中国那边借鉴过去的。
六十年代,范光陵首创将英文的“Electronic Computer” 形象地译名为中文的“电脑”,并完成了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电脑书《电脑和你》,因而被誉为“中华电脑之父”。
“化学”一词的由来
拉丁文chemia是从阿拉伯文的“炼金术”一词演变而来的,后者则可能来源于希腊语“浇铸”(或“浸液”)、埃及语“黑色”或汉语“金液”。汉译名“化学”一词首见于伟烈亚力主编的《六合丛谈》(1857年~1858年),它得自王韬,是来华传教士戴德生所创并口授于王韬的。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鸿烈 览冥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曾经召集众人一起编撰);:“夫燧之取火,磁石之引针,蟹之败漆。葵之乡(向)日,感慨道:“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物理”二字最早正式出现在中文中,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
“物理”一词后来再见于三国时期杨泉的《物理论》(虽然由于当时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很多理论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大概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水,水,是地之根本,水蒸汽=云(吐元气),水蒸汽越过日月,直通星辰所在之地的天,而日月星辰的运作都是因为水蒸汽)《物理论》力图从当时可能达到的理论水平.去解释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即自然之理。相当于自然哲学,当属大物理范畴。
“物理”《名理探》(1628完成翻译)原名为《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是由李之藻(1569—1630)翻译的书籍。1631年陆续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译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后。宗也、殊也、类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独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后。”此文原意是阐述宗、殊、类三公为本然之属,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在先;而独,依二公为依然之称,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在后。
《名理探》是17世纪初葡萄牙的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会士的逻辑讲义.用拉丁文写成。原名《亚里士多穗辩证法概论》,原书刊于1611年。我们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书.因此还不敢说“物理”一词肯定对译于拉丁文“PHYSICA,但从《名理探》中有关“物理”的引文来看实际上是讲形性学的,仍属中国古代“大物理的范畴!因而这种翻译是准确的。
直到1666年巴黎科学院成立时科学仍分成数学和物理两大类,只不过数学包括力学和天文学;而物理学还包括化学、植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7]。可见法国直到17世纪,物理学也是大物理或广义物理学。
再后来是明末学士王宣《物理所》(资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师塾),以及对此书进行模仿借鉴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识》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的《物理小识》被收入了《四库全书》,终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纪晚期传入日本,为知识阶层争相阅读。此书并影响到日本学者把“物理学”作为Physics的译名。所以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物理小识》。
《物理小识》里面的物理指的是万物之理,但是方以智首先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理),哲学(物之至理)三类。日本人的翻译,溯及辞源也是这本书。
1839年渡边喀山在他的《外国情况书》中使用了“物理の学<ウェースベゲールデ>”,但是荷兰语wijsbegeerte对应于当今的“哲学”。 西周将physics翻译为“格物学”,但他是将“天文学”和“化学”所共有的物理学称为“物理学”。
1851年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翻译了第一本中文电学著作《博物通书》:电器通标序二:……见东土人士博稽典坟,鲜究“物理”……这应该的近代中文可查证的第一次物理对应现代含义的使用。
1875年日本出版的小学教材《物理阶梯》使用了“物理”一词。
1876年<片山淳一>对物理一词进行了注释:“物理学有必要解释万物的特性以及物质世界中发生的各种变化的原因。”
因为日本人不懂物理一词的含义,所以有人就说因为日本人对物理一词进行了注释;所以物理一词是日本人翻译的。个人认为这明显是不正确的,毕竟从词义上来讲玛高温早已经使用了。如果从分类含义上来讲,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也早就将物理从自然哲学里分类出来了;而且方以智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物理从自然哲学里面分类出来的科学家。此前无论东西方,都是将物理归类于自然哲学的。
(早在1687年牛顿发表其运动定律时还是用自然哲学来命名的,他当时的书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拉丁文所写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φυσιкα”)
展开全部
是这样,以前唐宋文化先进时日本来取经,引用了中文到日文中去,然后到近代日本文化先进,中国引用了很多日语词汇来翻译外语新词,新文化运动那块。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很多吗?还是只有一点
追答
很多,现代汉语双字词汇,很多来自日语。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