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向都会听张良建议,在杀韩信时张良却没说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各有志,张良曾经已经劝过韩信,对张良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愧对韩信的了;二张良知道自己无法阻止刘邦杀韩信,他知道刘邦的为人和个性,没必要把自己置入尴尬境地;三为了国家的利益和稳定,他以大局为重。
刘邦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丰沛集团,二是诸侯王集团。张良原本并不是刘邦集团的人,他是韩国贵族公子,祖上五代为相。秦国灭亡了韩国以后,他致力于刺杀秦王,不过并未成功,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后,他便追随韩王恢复韩地。不过后来韩王为项羽所杀,他复国无望,才无奈之中跟随了刘邦。
刘邦能够成为一代君王的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他懂得利用诸侯,懂得团结诸侯集团,利用他们的力量助自己夺取天下,不过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其实更多的是利益维持而已。最后,刘邦打败了所有姓不同的诸侯。因此,即使张良投奔刘邦,为刘邦做出了很多贡献,也无法与刘邦的风沛集团相提并论。在刘邦的晚年,连萧何这样德高望重、处处谨慎的人都只是在表示信任。据说,萧何暗中破坏了自己的名声,大肆购买土地,才让刘邦安心。
张良其实他和韩信是差不多性质的,不过张良还是会明哲保身,很早就功成身退了。韩信则不然,他一直是以国士对待刘邦,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刘邦还是对他不放心。毕竟以韩信的能力,如果真的起兵,刘邦多半是很难打过的。至于说张良阻止刘邦杀韩信,张良这样很有可能置自己于死地。
张良是心思相当缜密之人,他能够驰骋朝廷也是有他的智慧和实力,不过却还是为韩信感到惋惜。
刘邦曾许诺韩信任何时候,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见水不死。韩信也认为自己深得刘邦赏识,定不会杀自己,毕竟金口玉言。
但最终韩信被吕后装于一个大的竹子编织的笼子里,竹笼四面全部用黑布遮挡,用竹签刺死。可谓“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完全没有违背皇帝刘邦的旨意。
只是韩信至死也未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功高不能压主。
刘邦生性猜疑,为人狡猾圆润,喜怒不漏于色,功过是非不提但心中牢记。在多年的征战中,大功会奖,过错不罚,邀功者不责备,持功骄躁者不怒,为的是笼络将心,早日称霸天下。
但其手下诸将大多畏惧于刘邦,不敢表露,唯独韩信,一介书生,才智聪明过人,无人能比,一生为刘邦立下无数战功,可以说,打下天下大半都居功于韩信。也正是因为如此,韩信书生意气难免轻信于刘邦,高功自傲,这早已被刘邦记恨于心。
天下初定,人心向背,刘邦自是疑神疑鬼,心中怨恨逐渐浮出,杀韩信,只是早晚之事,交由吕后完成,更是自己脱去了斩杀功臣的罪责,千古骂名都由吕后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