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呢?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民间他与诸葛亮比肩,被视为“神”。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虽然一个王朝的建立不可能单靠个体的力量,但刘伯温对大明王朝的建立确实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抗元的战役中,明军多次处于被动的处境,好在刘伯温审时度势,出谋划策才化险为夷。
他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学领域的造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不向皇上阿谀奉承,一心只求问心无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况朱元璋从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马皇后。为何当马皇后送了刘伯温一个“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呢?有何原因呢?
如果要选举我国近千年来最母仪天下的皇后,那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马皇后从小知书达理、乐善好施。与朱元璋结发后,不仅温柔贤惠、患难与共,还经常帮朱元璋排忧解难。即使当上皇后,她仍不忘过去,朴实无华,与人为善。她与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见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剑下的冤魂不知会多出多少。刘伯温就是在马皇后的“有意护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的。
首先我们要弄懂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的意图。枣即“早”,梨则“离”,所以马皇后是要刘伯温早早离去。前文我们提到刘伯温是明朝第一大谋臣,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谋划策,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马皇后为何却要他早早离去?更何况马皇后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她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杀心,而且马皇后劝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十分敬爱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刘伯温的办法就是让他早早离去。虽然离去的原因很简单,但朱元璋到底为何要杀刘伯温?毕竟他曾经那么敬重这位谋臣,还尊称其为“老先生”。
这要从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说起,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伯温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伯温还是想到了。而且当初韩林儿被攻,刘伯温一直劝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驾”,从那时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刘伯温对他也来这么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时只封刘伯温为伯爵,而且俸禄是最低的。
另外,自古以来,朝堂都有党派之争,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国初期就有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两大集团一直以来针锋相对,而刘伯温这人说话又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于是找刘伯温前来谈话。
谈话中朱元璋询问刘伯温换掉李善长谁当宰相合适?《明史.刘基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偏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琐,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诚未见其可也。”
这次谈话可谓如履薄冰,直接决定了刘伯温的命运。朱元璋提出了五个宰相人选,有淮西集团的,有与刘伯温关系密切的,还有刘伯温自己。很多时候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的。刘伯温巧妙地回答了对其他人选的看法,但对自己的说法却毁了他,而且是致命的。从此朱元璋与他决裂。其实如果我们是朱元璋也可能会怒然,我们可以模拟下朱元璋的心理:“我让你当宰相是看得起你,你竟然还不当。你是看不起宰相这个职位,想坐老子的龙椅?说今没人有资格作这个宰相,你是觉得我没有你刘基就不行了?”刘伯温的“直言不讳”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误解,可实际上或许他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有当宰相的能力却没有当宰相的气魄,又或许是他觉得不能让朱元璋认为他在假装谦虚便故意找了一个自己的缺陷来推脱。
这么看来朱刘的矛盾由来已久,但笔者认为,刘伯温告老还乡除了将被杀这个客观原因,还有他对朝堂失望的主观原因。他一直遵从“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的原则,可他发现即使问心无愧也会遭到猜测与算计,那他又何必执着于此呢?或许在马皇后给他送枣梨的时候他就明白朱元璋不会放过任何人,归隐山林也许是他最好的选择。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很著名的文臣谋士,他为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夫妻,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很有名的贤惠的皇后。朱元璋的马皇后和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一样,都曾经挽救过一些大臣。今天要说的是关于马皇后挽救刘伯温的一个故事。
朱元璋对刘伯温起了杀心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很杰出的,也很传奇的皇帝。他出生于贫农阶级,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朝代,成为开国皇帝。然而人无完人,像朱元璋这么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朱元璋是一位生性多疑而且杀气很重的皇帝,他在明朝开国以后,诛杀了不少开国功臣。其中包括明朝的开国名将蓝玉等将领,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等文臣。而刘伯温最终也没能逃出朱元璋的屠刀。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曾经大封开国功臣。不少在明朝开国过程中作出贡献的人都被封为公爵或者侯爵。而像刘伯温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朱元璋只是给他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这显然是朱元璋出于一些原因有意为之的。不过当时的一些学子们却很崇拜刘伯温,私底下称呼刘伯温为刘国公。这件事情被传到朱元璋耳里,朱元璋以为刘伯温不满意他的爵位,因此对刘伯温产生的反感。
再加上刘伯温后来牵涉到明朝初年的浙东党和淮西党的党争之中,朱元璋竟然对刘伯温起了杀心。而马皇后旁观者清,她知道刘伯温是无辜的,因此动了恻隐之心,想要挽救刘伯温。但是自古以来,女人干政都不是一件好事。朱元璋开国后也明确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所以马皇后也不能当面对刘伯温讲朱元璋对他的偏见。因此,马皇后想了一个办法,间接把情况告诉刘伯温。
马皇后挽救刘伯温马皇后特意派人带上一筐梨和一篮枣,前往刘伯温家中,送给刘伯温。刘伯温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自然知道马皇后送来这两样水果,不会是闲来无事。刘伯温一看到这两样水果,立马就明白了马皇后的深意。枣和梨的谐音不正是“早”和“离”吗?刘伯温明白马皇后这是告诉他尽早离开朝廷。马皇后的言外之意就是继续待在朝廷会有危险。
实际上,刘伯温自己也嗅到了一些不详的气息,也已经产生了告老还乡的念头。不久之后,刘伯温在一次面见朱元璋的时候,向朱元璋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意愿。朱元璋先是假装不愿意让刘伯温告老还乡,希望刘伯温继续留在朝廷,为国效力。刘伯温就再次向朱元璋提出了告老还乡的想法。最终朱元璋批准了刘伯温的请求,刘伯温也因此暂时躲过了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