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每日读第四十八章
展开全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王弼《道德经注》
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苏辙《老子解》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懂的多了就有见识了吗?”子贡说:“是这样吧。”孔子说:“不是的,我以道来贯通我的知识。”去掉妄想来恢复本性,是做减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还在。等到连这个心思都没有了,本性纯净没有杂质,然后你的影响能够施加于所有东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没有作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最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心得:为学日增,择高望远,思想高度提高了人的境界开阔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处理就简单了。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有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王弼《道德经注》
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苏辙《老子解》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懂的多了就有见识了吗?”子贡说:“是这样吧。”孔子说:“不是的,我以道来贯通我的知识。”去掉妄想来恢复本性,是做减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还在。等到连这个心思都没有了,本性纯净没有杂质,然后你的影响能够施加于所有东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没有作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最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心得:为学日增,择高望远,思想高度提高了人的境界开阔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处理就简单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