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因素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因素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特别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些调查和统计的数据还不够客观和标准,但是青少年学生日益显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已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原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以此推算我国约二亿的大中小在校学生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就高达三、四千万之多,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占总数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6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39%。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如因心理健康问题而休学、退学、离家出走、死亡,甚至犯罪等,这在客观上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消极后果。如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的统计表明,该校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休学、死亡学生数的51%和50%。从最近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分数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上述材料充分显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足以说明,在大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不同类型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不同类型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下面简要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程度越严重,则人们期望减轻或消除失调,维持平衡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第二,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个性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
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再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1、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等。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家庭矛盾、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学校因素:学校的氛围、教育方式、学习压力、师生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果学校只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增加心理压力。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媒体信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升学、就业问题、社交圈子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和焦虑。
5、自我认知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认知和探索的阶段,青少年需要面对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自我定位等问题。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困惑,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自我认知的困惑。
6、情绪和人际关系因素: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如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妈心理品牌专注于父母心理养育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相关培训课程和资源,能够满足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的痛点问题的需求(孩子厌学、叛逆、沉迷游戏和手机、休学、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差、专注力差、抗挫折能力差、亲子关系差、亲子沟通差、情绪处理能力差、抑郁、自残、自闭、自杀等问题),有效提升他们的养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