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美食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蚕蛹
辽宁人爱吃蚕蛹,在一些农村的小卖店都能买到活着的蚕蛹。当地人做法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油炸、炒制、干煸、烧烤、炖煮等等。蚕蛹因为它的口感和一般蛋白质类食物完全不同。你能明显感觉到咬开它的外皮,是脆中偏软的感觉,然后嚼到里面的肉,是偏向蛋黄的粉质感。这两种口感复合起来,是其它任何一种蛋白类食物都没有的。如果你以前没有试过,你会很不习惯。

香气上,它与普通肉类也不一样,嚼起来的香气有点像蛋黄,但有偏向肉类的腥气。同理,如果你从小养成了口味,你会觉得这股香气特别棒。但如果不习惯,你会觉得非常陌生——我们人类对于陌生的香气一向是特别谨慎的,尤其是吃在嘴里的东西。所以我大致描述了吃蚕蛹的感觉,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你小时候没吃过,之后也没有养成这样的口味,那就不要尝试了。

从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面每年过年都会买一些蚕蛹来炒着吃,由于看着吓人我一直有抵触心理不敢尝试,总感觉是虫子吃着会很恶心,但每次过年又看着家里人吃的都非常香。有一年我终于忍不住鼓起勇气尝试了一回,第一次吃感觉吃着挺香里面是软的有点像蛋黄的感觉,不难吃但也谈不上多好吃(应该是心理因素导致),后来在多年中也又尝试了几回还是对它不太感冒。

2、营口海蜇头
营口盛产海蜇头,沿海的渔民捕捞、养殖海蜇历史久远,每年七八月份海蜇捕捞季,常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不管是海蜇头还是海蜇皮或者是新鲜的海蜇当地人都喜欢吃,海蜇头通常是洗干净用辣椒下去爆炒,辣辣的,脆脆的。或者和黄瓜丝,白菜心一起凉拌,更简单一些的吃法就是醋+酱油+蒜泥调的汁,蘸着吃了。

本地人最喜欢的是拌新鲜的海蜇头。一般买回来的海蜇头洗干净,然后横着切片,再打(就是切,但是本地人在切海蜇的时候就叫打海蜇)切成一条一条,放进水里反复的洗,直到没有咸味。葱花香菜大蒜再加上煮蚬子的时候里面的汤,通通加进去,再倒点醋和酱油,美美的喝上一顿,口感也是有点脆的。

但这种美食对于内陆食客就是另一种味道,尤其是在家自己制作,几乎无法动筷子,腥味很大。今年去盖县游玩,当地朋友送了两桶海蜇头,里面是用盐水浸泡的,回来后也不会吃,做了一点吃了一嘴就吐了。后来都送人了,几十斤的海蜇头,后来才知道这玩意30多元一斤。

3、丹东泥螺
丹东盛产海鲜,其中一种滩涂的美食就是泥螺。第一次去同事家里游玩,他家人自是要端出著名美味“拌泥螺”待客了。作为北京土著的同事们,初见这玩意儿,表情凝固,内心慌乱。同事看了也吓一跳,这都没吃过?它哪里长得丑了?在丹东一带的餐馆吃饭,拌泥螺是凉菜小碟的固定班底之一。

同事说现如今都是无沙泥螺,随便你的吃技如何差,也不会吃成一嘴沙。早20年,无沙泥螺个儿大价格贵。有沙泥螺个儿小,便宜,但肉质更香,不过相当考验吃技。弄破沙囊,这一粒泥螺就废了,还得白搭一碗水漱口。看着同事眉飞色舞的介绍,我们始终没有兴趣,只能感叹无福消受了。

4、大连韭菜炒海肠子
韭菜炒海肠子是大连名吃,朋友在海鲜市场发现了这货,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斤,说要给我露一手。吃这货要先剪开把内脏取出来,一根根这造型的物体在手中滑动是啥滋味儿!好不容易剪完了,再洗,这货的内壁黏糊糊的,还有好多血水,洗了五次还是六次才洗干净。处理到这个阶段,一斤海肠子就只剩一点点了,因为这货的内脏占了大部分的体重,还要焯水,焯完一缩水,剩下的分量只能装满一个小方碟。好多外地食客看见这种食物顿时就食欲全无了,更别提吃了。

5、果子饼
辽宁多地种植花生,在过去打花生油的时候,剩下的花生渣子会压缩成很硬的饼,当地人叫它果子饼,现在主要用作饲料没人会吃了。但是根据朋友介绍,以前他们小的时候,也会吃果子饼,因为味道还挺香,又没有很多零食,所以就会拿果子饼当零食吃。这个果子饼,很大一块,是圆形的,直径50厘米,厚度4厘米左右,很硬,比压岁饼干要硬100倍,但是比石头要软一点。

他还说,想吃的话,可以用锤子砸下来一块,放在嘴里用口水慢慢泡,用牙慢慢磨,老半天才能吃到一点点,啃的地方都变得白白的,但是味道挺香的。一种稍微省点力气的吃法,用火烤一烤,它会变得脆一点,吃起来比常规吃法要省牙。想一想这也是他们童年的一大美好回忆呀!当我第一次的时候,这玩意哪里有香味,一股过期食用油的味道,喜欢尝试新生事物的不妨一试,味道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6、盖州山核桃
盖州不仅仅烧烤有名,当地的榛子也是好吃,山上有着数不清的野生榛子,还有一颗颗野生核桃树,也叫山核桃。野生的核桃非常小,皮比大核桃还厚,变态啊。虽然有裂口,手指基本掰不开,要用咬的,轻咬咬不动,用力咬可能会崩得一嘴渣。就算完美咬开来只能扒拉出部分核桃肉(最多一小半),犄角旮旯的肉藏在壳里怎么都弄不出来,只能手嘴并用,心累。

而且你不可能每次都咬得刚刚好,咬碎了不是手指在手心里挑肉,就是舌尖在嘴里挑肉,吐渣,吃几个后腮帮子疼。除了咬,这货还不好砸也不好上核桃夹,虽然只有手指头大小却非常坚硬,到了临界点就粉碎性崩溃,力道不好控制,经常夹的外壳与果肉齐飞,在一堆碎片里找肉,找到半个指甲盖那么大的肉还挺欣喜,觉得自己怎么很卑微很贱的样子。地上不可避免的弄了一片碎屑,心累啊。当地人让我用针挑着吃,这也太费劲了,只能感叹无从下嘴!

7、大连焖子
很多大连人的童年味道就是焖子。那时的街头巷尾,搭个简易的棚子,一个大煎锅,就是个卖焖子摊。路过,闻见油焦味儿,心痒痒的想来一碗。反正几毛钱,你说它是饭也行,你说它解馋小吃也行。捧着一个巴掌大的塑料碟,或站着或蹲坐小凳,就开始品尝美味。盛出的焖子,浇上蒜汁儿,酱油,解好的芝麻酱,冒着热气,色微黄油亮且透明,盈盈颤颤。叉一个放进嘴里,既酥且香又软糯。

焖子不要用刀切,而要用铁勺子,瓶盖大小一点一点挖下来。这样出来的块,形状不规则,才能更多的接触锅面,煎出更多的饹。焖子本身没味又软,只有硬饹多些,吃起来才香,才有趣味。会吃的人,买的时候都要跟老板说,要饹多的。但如果想煎出饹也有诀窍,那就是少放油。油多了吸进去了不成饹。少油,别急着翻个,中火,慢慢就出锅了。不过这道美食对于外地食客而言,想要接受还得需要慢慢适应,尤其是海鲜口味的焖子。

8、葫芦岛油炸知了猴
今年夏天在乎了一个知了猴价格突破一元钱,但仍阻挡不了当地人爱吃这种昆虫的热情,其实不仅仅在大连,在辽宁多地这种食材都被誉为美味佳肴。盛夏的傍晚经常有人去捕捉知了猴。在树林旁点亮一个大探照灯,旁边再支一个网,狠敲树,然后蝉就纷纷撞向探照灯旁的网上。这种食物保存的方法不是很好,不是晒干了保存,那样知了猴肚子可能会瘪掉卖相不好,而是使用热盐水腌过,再放冰箱冷冻室保存,冬天拿出来吃还是饱满的。油炸后知了猴越嚼越香,不过也有好多人看见这种食物不知如何下嘴。
辽宁人爱吃蚕蛹,在一些农村的小卖店都能买到活着的蚕蛹。当地人做法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油炸、炒制、干煸、烧烤、炖煮等等。蚕蛹因为它的口感和一般蛋白质类食物完全不同。你能明显感觉到咬开它的外皮,是脆中偏软的感觉,然后嚼到里面的肉,是偏向蛋黄的粉质感。这两种口感复合起来,是其它任何一种蛋白类食物都没有的。如果你以前没有试过,你会很不习惯。

香气上,它与普通肉类也不一样,嚼起来的香气有点像蛋黄,但有偏向肉类的腥气。同理,如果你从小养成了口味,你会觉得这股香气特别棒。但如果不习惯,你会觉得非常陌生——我们人类对于陌生的香气一向是特别谨慎的,尤其是吃在嘴里的东西。所以我大致描述了吃蚕蛹的感觉,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你小时候没吃过,之后也没有养成这样的口味,那就不要尝试了。

从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面每年过年都会买一些蚕蛹来炒着吃,由于看着吓人我一直有抵触心理不敢尝试,总感觉是虫子吃着会很恶心,但每次过年又看着家里人吃的都非常香。有一年我终于忍不住鼓起勇气尝试了一回,第一次吃感觉吃着挺香里面是软的有点像蛋黄的感觉,不难吃但也谈不上多好吃(应该是心理因素导致),后来在多年中也又尝试了几回还是对它不太感冒。

2、营口海蜇头
营口盛产海蜇头,沿海的渔民捕捞、养殖海蜇历史久远,每年七八月份海蜇捕捞季,常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不管是海蜇头还是海蜇皮或者是新鲜的海蜇当地人都喜欢吃,海蜇头通常是洗干净用辣椒下去爆炒,辣辣的,脆脆的。或者和黄瓜丝,白菜心一起凉拌,更简单一些的吃法就是醋+酱油+蒜泥调的汁,蘸着吃了。

本地人最喜欢的是拌新鲜的海蜇头。一般买回来的海蜇头洗干净,然后横着切片,再打(就是切,但是本地人在切海蜇的时候就叫打海蜇)切成一条一条,放进水里反复的洗,直到没有咸味。葱花香菜大蒜再加上煮蚬子的时候里面的汤,通通加进去,再倒点醋和酱油,美美的喝上一顿,口感也是有点脆的。

但这种美食对于内陆食客就是另一种味道,尤其是在家自己制作,几乎无法动筷子,腥味很大。今年去盖县游玩,当地朋友送了两桶海蜇头,里面是用盐水浸泡的,回来后也不会吃,做了一点吃了一嘴就吐了。后来都送人了,几十斤的海蜇头,后来才知道这玩意30多元一斤。

3、丹东泥螺
丹东盛产海鲜,其中一种滩涂的美食就是泥螺。第一次去同事家里游玩,他家人自是要端出著名美味“拌泥螺”待客了。作为北京土著的同事们,初见这玩意儿,表情凝固,内心慌乱。同事看了也吓一跳,这都没吃过?它哪里长得丑了?在丹东一带的餐馆吃饭,拌泥螺是凉菜小碟的固定班底之一。

同事说现如今都是无沙泥螺,随便你的吃技如何差,也不会吃成一嘴沙。早20年,无沙泥螺个儿大价格贵。有沙泥螺个儿小,便宜,但肉质更香,不过相当考验吃技。弄破沙囊,这一粒泥螺就废了,还得白搭一碗水漱口。看着同事眉飞色舞的介绍,我们始终没有兴趣,只能感叹无福消受了。

4、大连韭菜炒海肠子
韭菜炒海肠子是大连名吃,朋友在海鲜市场发现了这货,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斤,说要给我露一手。吃这货要先剪开把内脏取出来,一根根这造型的物体在手中滑动是啥滋味儿!好不容易剪完了,再洗,这货的内壁黏糊糊的,还有好多血水,洗了五次还是六次才洗干净。处理到这个阶段,一斤海肠子就只剩一点点了,因为这货的内脏占了大部分的体重,还要焯水,焯完一缩水,剩下的分量只能装满一个小方碟。好多外地食客看见这种食物顿时就食欲全无了,更别提吃了。

5、果子饼
辽宁多地种植花生,在过去打花生油的时候,剩下的花生渣子会压缩成很硬的饼,当地人叫它果子饼,现在主要用作饲料没人会吃了。但是根据朋友介绍,以前他们小的时候,也会吃果子饼,因为味道还挺香,又没有很多零食,所以就会拿果子饼当零食吃。这个果子饼,很大一块,是圆形的,直径50厘米,厚度4厘米左右,很硬,比压岁饼干要硬100倍,但是比石头要软一点。

他还说,想吃的话,可以用锤子砸下来一块,放在嘴里用口水慢慢泡,用牙慢慢磨,老半天才能吃到一点点,啃的地方都变得白白的,但是味道挺香的。一种稍微省点力气的吃法,用火烤一烤,它会变得脆一点,吃起来比常规吃法要省牙。想一想这也是他们童年的一大美好回忆呀!当我第一次的时候,这玩意哪里有香味,一股过期食用油的味道,喜欢尝试新生事物的不妨一试,味道绝对颠覆你的想象。

6、盖州山核桃
盖州不仅仅烧烤有名,当地的榛子也是好吃,山上有着数不清的野生榛子,还有一颗颗野生核桃树,也叫山核桃。野生的核桃非常小,皮比大核桃还厚,变态啊。虽然有裂口,手指基本掰不开,要用咬的,轻咬咬不动,用力咬可能会崩得一嘴渣。就算完美咬开来只能扒拉出部分核桃肉(最多一小半),犄角旮旯的肉藏在壳里怎么都弄不出来,只能手嘴并用,心累。

而且你不可能每次都咬得刚刚好,咬碎了不是手指在手心里挑肉,就是舌尖在嘴里挑肉,吐渣,吃几个后腮帮子疼。除了咬,这货还不好砸也不好上核桃夹,虽然只有手指头大小却非常坚硬,到了临界点就粉碎性崩溃,力道不好控制,经常夹的外壳与果肉齐飞,在一堆碎片里找肉,找到半个指甲盖那么大的肉还挺欣喜,觉得自己怎么很卑微很贱的样子。地上不可避免的弄了一片碎屑,心累啊。当地人让我用针挑着吃,这也太费劲了,只能感叹无从下嘴!

7、大连焖子
很多大连人的童年味道就是焖子。那时的街头巷尾,搭个简易的棚子,一个大煎锅,就是个卖焖子摊。路过,闻见油焦味儿,心痒痒的想来一碗。反正几毛钱,你说它是饭也行,你说它解馋小吃也行。捧着一个巴掌大的塑料碟,或站着或蹲坐小凳,就开始品尝美味。盛出的焖子,浇上蒜汁儿,酱油,解好的芝麻酱,冒着热气,色微黄油亮且透明,盈盈颤颤。叉一个放进嘴里,既酥且香又软糯。

焖子不要用刀切,而要用铁勺子,瓶盖大小一点一点挖下来。这样出来的块,形状不规则,才能更多的接触锅面,煎出更多的饹。焖子本身没味又软,只有硬饹多些,吃起来才香,才有趣味。会吃的人,买的时候都要跟老板说,要饹多的。但如果想煎出饹也有诀窍,那就是少放油。油多了吸进去了不成饹。少油,别急着翻个,中火,慢慢就出锅了。不过这道美食对于外地食客而言,想要接受还得需要慢慢适应,尤其是海鲜口味的焖子。

8、葫芦岛油炸知了猴
今年夏天在乎了一个知了猴价格突破一元钱,但仍阻挡不了当地人爱吃这种昆虫的热情,其实不仅仅在大连,在辽宁多地这种食材都被誉为美味佳肴。盛夏的傍晚经常有人去捕捉知了猴。在树林旁点亮一个大探照灯,旁边再支一个网,狠敲树,然后蝉就纷纷撞向探照灯旁的网上。这种食物保存的方法不是很好,不是晒干了保存,那样知了猴肚子可能会瘪掉卖相不好,而是使用热盐水腌过,再放冰箱冷冻室保存,冬天拿出来吃还是饱满的。油炸后知了猴越嚼越香,不过也有好多人看见这种食物不知如何下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