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苏轼 即苏东坡
苏辙 苏轼之弟
苏洵 前面两个的老爹
这三个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震耀一时的文化巨星“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一门父子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更有难得的是,三苏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优秀的思想家和经学家,他们在经学领域也都各有专著,造诣非常。苏洵有《六经论》、《洪范论》、《太玄论》,苏轼有《易传》、《书传、《论语说》,苏辙有《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老子解》和《古史》等著作。
苏洵(公元1009-1066)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省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嘉佑集>二十卷,<易传>三卷,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政论文古朴简劲,博辩宏伟,纵厉雄奇,言辞锋利,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
苏洵词集
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他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
小词一首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佑二年中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 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 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 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之。他的散文 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由《东坡全集》。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辙(1039-1112年)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八大散之一。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我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有《栾城集》。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轼 即苏东坡
苏辙 苏轼之弟
苏洵 前面两个的老爹
这三个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震耀一时的文化巨星“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一门父子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更有难得的是,三苏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优秀的思想家和经学家,他们在经学领域也都各有专著,造诣非常。苏洵有《六经论》、《洪范论》、《太玄论》,苏轼有《易传》、《书传、《论语说》,苏辙有《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老子解》和《古史》等著作。
苏洵(公元1009-1066)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省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嘉佑集>二十卷,<易传>三卷,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的政论文古朴简劲,博辩宏伟,纵厉雄奇,言辞锋利,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
苏洵词集
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他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
小词一首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任宗嘉佑二年中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 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 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 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之。他的散文 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由《东坡全集》。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辙(1039-1112年)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八大散之一。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我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有《栾城集》。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展开全部
苏洵 苏轼 苏辙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轼(苏东坡)、苏旬、苏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