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展开全部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如今,它在全世界的影响正日益扩大,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早有了十分正规的比较文学系,在我国,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先后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一切,表明了这门学科在世纪之交和21世纪来临之际的勃勃生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地位将其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定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无疑更为这门学科注人了生命活力。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又迎来了它三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的走向与发展。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每三年一次的年会,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它要求与会学者必须提供最新的论文,经审核筛选启发出与会邀请。我国这次与会的8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外国语大学和我校。他们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并参与了-些专题讨论与圆桌会议发言。
南非会议的中心议题,紧紧围绕着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走向及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展开,着重讨论当今及未来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比较文学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条件,向着纵深方向掘进。会议在“多元文化广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主题下,包容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踌越大洋洲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文化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性别界域的文学模式,传统与疆域、界限之辨别,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文类的越界与转变,越界、转折与信息社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内涵,更包含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会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是面对全球化 浪潮的冲击与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坚持学科定位下的横向开拓与全球视野。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必须打破,代之以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度、跨学科与跨文化,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学者不仅具备比较的意识与眼光,还要将视野从文学领域拓宽到全球范围的文化界域,从而对整个人文学科及人类文明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诠释。
南非会议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它乃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年会。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本身毫无疑问是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心圈外的对象,这种现象,到1991年时有了打破,年会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而2000年这一次更有了大的突破,在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召开,这表明,西方中心论及欧洲中心主义将逐步被淘汰,全世界范围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在同一起跑线上探讨人们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正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世界与非洲”、“非洲与世界”的专题研讨,前者着重讨论世界文化与文学对非洲的影响,后者专门探讨非洲文化与文学对世界的影响,相辅相成,传播反馈,让人们在比较与鉴别中,深λ地了解非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以及它与世界(尤其是欧美)双向交互关系。
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也曾提出过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主张本身,确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需要,因为所谓中国学派,首先是冲着代表西方中心论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而来的,其目的乃在于打破西方中心论,让研究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其次,这个学派的核心主张,是适应新世纪时代条件的跨文化研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夭所必定要达到的新阶段作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与文学比较。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本身是一回事,研究学派的形成义是一回事,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而后者则需赢获他人首肯即学派的形成与确立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学界的承认。
毫无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因为21世纪必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个多元,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安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了新世纪条件下我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应该承认,复旦的比较文学学科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位于国内比较文学界前列的历史,那时,中文系与外语系携手并进,有一支比较整齐的队伍,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贾植芳先生带领下,为复旦曾赢得过声誉。但如今情况已有所变化,贾植芳先生已86岁高龄,一些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或改行,一时间似很难重整旗鼓。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校、系两级充分重视,重显复且比较文学雄风的时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又迎来了它三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的走向与发展。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每三年一次的年会,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它要求与会学者必须提供最新的论文,经审核筛选启发出与会邀请。我国这次与会的8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外国语大学和我校。他们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并参与了-些专题讨论与圆桌会议发言。
南非会议的中心议题,紧紧围绕着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走向及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展开,着重讨论当今及未来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比较文学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条件,向着纵深方向掘进。会议在“多元文化广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主题下,包容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踌越大洋洲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文化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性别界域的文学模式,传统与疆域、界限之辨别,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文类的越界与转变,越界、转折与信息社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内涵,更包含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会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是面对全球化 浪潮的冲击与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坚持学科定位下的横向开拓与全球视野。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必须打破,代之以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度、跨学科与跨文化,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学者不仅具备比较的意识与眼光,还要将视野从文学领域拓宽到全球范围的文化界域,从而对整个人文学科及人类文明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诠释。
南非会议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它乃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年会。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本身毫无疑问是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心圈外的对象,这种现象,到1991年时有了打破,年会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而2000年这一次更有了大的突破,在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召开,这表明,西方中心论及欧洲中心主义将逐步被淘汰,全世界范围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在同一起跑线上探讨人们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正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世界与非洲”、“非洲与世界”的专题研讨,前者着重讨论世界文化与文学对非洲的影响,后者专门探讨非洲文化与文学对世界的影响,相辅相成,传播反馈,让人们在比较与鉴别中,深λ地了解非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以及它与世界(尤其是欧美)双向交互关系。
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也曾提出过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主张本身,确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需要,因为所谓中国学派,首先是冲着代表西方中心论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而来的,其目的乃在于打破西方中心论,让研究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其次,这个学派的核心主张,是适应新世纪时代条件的跨文化研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夭所必定要达到的新阶段作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与文学比较。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本身是一回事,研究学派的形成义是一回事,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而后者则需赢获他人首肯即学派的形成与确立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学界的承认。
毫无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因为21世纪必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个多元,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安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了新世纪条件下我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应该承认,复旦的比较文学学科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位于国内比较文学界前列的历史,那时,中文系与外语系携手并进,有一支比较整齐的队伍,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贾植芳先生带领下,为复旦曾赢得过声誉。但如今情况已有所变化,贾植芳先生已86岁高龄,一些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或改行,一时间似很难重整旗鼓。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校、系两级充分重视,重显复且比较文学雄风的时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