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历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自主阅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获取知识和技能,是对历史知识的自我理解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创新。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现代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这里既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把握好主体与创新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然而,参与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主体。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只有主体参与和创新的整合,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自主、自创、自律的人格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几条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以飨读者。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参与有自发的,但不完全是自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主体参与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召唤学生主动地、乐意地学习。
1.激发学生求知欲。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最好激起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就会主动去学。
2.角色互换。凡是对某一知识接受较快或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老师适当点拨后,笔者尽可能让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因为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题的思路往往更切合学生实际,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解,深受同学们欢迎。
3.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之时,也可在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有多种解题思路之时等。
4.联系实际。笔者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寻找历史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之处。由这些材料所提供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动要求学习的愿望,结合社会实践劳动,利用同学亲眼目睹的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卷入更多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活动,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自学意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质量,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动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和知识建构上,这个构建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探索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所以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习题的解答,都应该充分重视和展示思维过程,同时也为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提问要在内容的关键处下心思,这不但是让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更是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将来他们能够自己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3.讨论的形式要多样
课堂讨论采用多种形式,常换常新,让学生总是感到新鲜,有参与的兴趣。
4.注重问题解决过程。
展示问题思维过程,不但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指导和总结。使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回归“结点”的过程,是一个由认识“目”到掌握“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是要把相关新知识的“结点”和“纲”总结、升华为一般性的常态并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才能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他们马上转向自主学习,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及时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长期训练,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着力点,都应放在教会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想方设法去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和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自主学习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人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渗透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讲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参与有自发的,但不完全是自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主体参与搭建舞台,给学生提供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召唤学生主动地、乐意地学习。
1.激发学生求知欲。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最好激起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就会主动去学。
2.角色互换。凡是对某一知识接受较快或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老师适当点拨后,笔者尽可能让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因为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题的思路往往更切合学生实际,往往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解,深受同学们欢迎。
3.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讨论的时机可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之时,也可在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有多种解题思路之时等。
4.联系实际。笔者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寻找历史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之处。由这些材料所提供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动要求学习的愿望,结合社会实践劳动,利用同学亲眼目睹的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卷入更多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活动,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自学意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质量,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动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和知识建构上,这个构建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探索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所以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习题的解答,都应该充分重视和展示思维过程,同时也为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提问要在内容的关键处下心思,这不但是让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更是让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将来他们能够自己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3.讨论的形式要多样
课堂讨论采用多种形式,常换常新,让学生总是感到新鲜,有参与的兴趣。
4.注重问题解决过程。
展示问题思维过程,不但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指导和总结。使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回归“结点”的过程,是一个由认识“目”到掌握“纲”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指导就是要把相关新知识的“结点”和“纲”总结、升华为一般性的常态并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样才能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他们马上转向自主学习,这是不大可能的事,及时指导和总结,使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长期训练,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着力点,都应放在教会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想方设法去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和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自主学习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人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渗透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讲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