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继续教育的作业!... 继续教育的作业!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3ec258d
高粉答主

2018-08-2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5万
展开全部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并把大量时间用来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训练。
在某市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好几位执教者都采用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目标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十分流行)。其“课堂积累”活动主要包括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语言知识的积累,而重点则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课文中的“雅词”、“美句”和写作上的技巧(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等),然后进行“品味”和“赏析”。而所谓“雅词”,多是那些华丽的辞藻或口语中较少出现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愈感到陌生则愈“雅”。这自然是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的。
只是笔者不明白,汉语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各有用场,除去骂人的污言秽语,何来“雅”与“不雅”之分?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照样可使文章生色。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用到“终于”一词,这个词虽不算“雅”,但它充分表露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体贴(从“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可以看出)。又如《孔乙己》中“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笼上”也不算“雅”,但含意却极为深刻。反之,有些看似很“雅”的词如果运用不当,倒会损伤文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离开语言环境来品析“雅词”,非但无益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反而助长了华而不实之风。
而所谓“美句”,则是指结构规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有老师甚至还把排比按字数的多少分为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于是,学生们又为寻找“美句”忙乎起来。只是笔者又被弄糊涂了,难道“美句”仅限于对应工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吗?依此标准,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等就都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了。因为这些文章既没有运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也很难从中找到对偶、排比之类的“美句”。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各异,形式有别,写作时应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出发,做到量体裁衣。句子的美与不美要看它与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谐统一,而不是看它的结构是否规整。如果文章仅靠类似于对偶、排比的“美句”去取胜,那么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骈文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鳌头。然而恰恰相反,骈文中的佳作却寥若晨星,大多是形式浮华而内容空泛之作。我们决不能将当今的学生引入这一歧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