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跟施琅都收复过台湾,为何厦门只立郑成功的雕像?
郑成功和施琅最大的区别是:1。郑成功代表明朝(汉族),史代表清朝(满族)。2。郑成功以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国家储备收复台湾!3。做同样的事,郑成功属于第一人,也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每个人都可以回答。第二个呢?不是每个人都知道!4。郑成功进攻的目标是荷兰(属于对外战争)。施琅的攻击是郑氏,即使清政府的汉族人接受了,即使当时郑家是自立为王,但毕竟(属于内战),我想在以上四点上,厦门只立郑成功的雕像!
郑成功“鲁五路、海五路”的商业网络应该从擅长郑成功、毁灭黄武的父亲郑志龙做起。郑志龙是一个商业天才,政治投机,财源滚滚,为郑集团拥有雄厚的财力和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能因叛国而抹杀历史事实。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回了台湾。那就是与外国人作战,被称为民族英雄。施琅从郑氏家族的后代手中收复了台湾。这是一场性质不同的内战。
郑成功要在主客观上收复台湾,是独立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外国侵略下恢复的。施琅原本是台湾郑氏家族的下属。在加入清朝之前,他终于无法在郑家生存。他没有说要主观上收复台湾!即使他收回台湾,他也只是一个内部执行人。与郑成功相比,他仍然远远落后于郑成功,郑成功想用自己的意志来收复台湾。即使不派施琅,其他将领也可以收复台湾。一句话,一是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二是从人民手中收复失地。就像打内战,抵抗侵略。
不能说施琅“收复”了台湾可以说施琅“统一了台湾”,但说施琅“曾经收复台湾”是错误的“恢复”是指收回失去的东西。郑成功击败荷兰人夺回台湾,不仅是郑氏家族集团夺回台湾(其父郑志龙曾在台湾设府),也是中国夺回台湾(荷兰人不是中国人);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大国,满族以前从未拥有过台湾。作为一个国家,明正也是一个中国政权。满洲人征服了台湾,既没有夺回它曾经占领过的领土,也没有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中国的领土。不能说是“台湾的复苏”。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过满清朝。满清的拥护者吹嘘内战是一场收回领土的战争。
郑成功与施琅一个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施琅则从郑氏手中把台湾收归到祖国的怀抱中,两个都是收复台湾的大英雄,都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两个英雄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最后到反目成仇的恩怨纠葛,夹杂着郑、施两家四代人的爱恨情仇,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算是郑成功的福建老乡,年轻时因贫困所迫入海为海盗,后来被招如同为海盗的郑芝龙麾下,施琅英勇善战又聪明过人,很快就在郑芝龙的军队里脱颖而出,又因为是郑芝龙同乡的缘故,很快就成为郑芝龙的贴身侍卫,深受郑芝龙的信任,是郑芝龙的心腹大将。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南下至福建,南明小朝廷不堪一击,郑芝龙轻信清廷许诺的荣华富贵,不顾郑成功苦谏,率领施琅等亲信五百人投降清朝。不料一到北京即被软禁,施琅等人也被安排到军营南下镇压反清势力。
施琅本就对郑芝龙的不义行为不满,加上此时郑成功正在厦门等地招兵买马,反抗清朝,施琅便在郑成功的邀请下加入郑成功的队伍。施琅此后在郑成功麾下屡立奇功,立下汗马功劳,郑成功的很多排兵布阵都出自施琅之手,施琅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一心一意效力郑成功。
不料郑成功生性多疑,担心功高盖主,加上施琅是一介武夫,不懂政治,又脾气暴躁,与其他官兵的关系并不融洽。那些妒忌施琅的将军趁机向郑成功进谗言,说施琅欲取代郑成功的位置,引起郑成功的忌惮。
两人矛盾日益加深。终于在“曾德事件”中爆发,郑成功下令将施琅父亲、叔叔、弟弟逮捕,用计将施琅引诱到郑成功军营中囚禁,不料被施琅逃脱,郑成功认为这是施琅想要反叛的信号,下令刺杀施琅,计划失败后竟一气之下将施琅的亲属全部杀害,从此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彻底恶化,再也无法在台湾郑成功的军队中立足。
他只好趁夜逃到大陆,投降清朝。此时康熙帝早已听闻“海霹雳”施琅的大名,大喜过望,立即将施琅收入旗下,委以重任。郑成功去世后,台湾的郑氏子孙早已没有了反清复明,收复大陆的雄心壮志,他们偏安一隅,做起了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