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典韦比一般武将多了哪三个优势?
首先分析典韦力大无穷
典韦家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也就是三国时期的陈留,这里要注意曹操就是在陈留起兵抗董卓的,也就是说当时典韦可能与曹操应是相互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像典韦以这样忠勇刚烈之人,没有丝毫犹豫就归顺曹操的原因。
在武力上典韦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是上肢特别有力,术语就是“膂力过人”。古代将帅出征,在营门树立旗帜,指示军营中的将士们进出,军营的营门古称牙门。在牙门树立的指示旗帜为牙门旗,功能类似现在的出入口指示牌。在古代,这类指示旗帜通常做得又高又大,在大风天,旗帜受力更大,控制旗帜的力量大大高于旗帜本身的重量。
而典韦在军营中很轻松地单手将牙门旗举起,表现出典韦的两膀子力大无比。可以看出典韦的身体素质非常好,使用80斤的双戟,汉时期的1斤约为现在的220g,那么典韦使用的双戟大概有17到18斤。
而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在《荡寇志》中记载重二十四斤,《三国志平话》描述戟长为一丈二。按照汉时期的计量单位进行换算:1尺 为24.2cm、1斤 等于220g,那么吕布的兵器大概有290.4cm,接近3m,戟重为10到11斤,在没有马镫的时期,作为骑兵兵器,确实需要相当强的膂力才能使用。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在膂力比拼上,典韦和吕布应相差不大。
其次分析典韦武艺超群勇冠三军。
曹操和吕布在濮阳开战,双方从早打到晚,一直在混战分不清胜负,当时吕布急红了眼,亲自赤身搏战。曹操急于打破僵局,于是在军中临时招募打破敌人战阵的人选,典韦率先响应,并带领其他应募者大概有近百人。每个人都穿两件重装盔甲,一律手持长兵器如长矛、大戟等,不拿盾牌,向敌阵推进。
吕布军阵弓箭弩箭齐发,矢箭如雨,典韦怡然不惧。他对跟随自己的人说:我走到敌军十步的时候,告诉我(头盔带覆甲视线受阻)。不久手下的士兵说:到十步了。典韦又说:到五步之内再告诉我。离敌阵太近,典韦手下的士兵害怕了,立刻喊道:到了!
可以说清军的战力高强,大部分是由这些白甲兵撑起来的。典韦的作用就和白甲兵类似,与乱军中冲锋陷阵,为自家军队打开敌阵缺口,便于己军冲破敌阵。由此也可以看出典韦善于群殴,同时也看出盔甲和武器能大大提高战场上武将的生存率。
再次分析典韦舍生忘死忠义无双。
张绣反叛,先将典韦武器盔甲盗走,然后在夜晚率军将曹操的军营包围,此时叛军的无数军马步兵杀入营门。典韦在此时没有铁戟,身上没有盔甲,没有战马,光着身随手拿把刀堵在军营门口,被戳中数十枪,仍然死战不退。
刀砍缺就双手提着两个叛军迎敌,叛军不敢靠近,被堵在营门口。只好用弓弩攒箭射之,箭如骤雨,典韦此时被包围在营门口,箭矢满身,血流满地。死时犹站立在营门口,半晌,无一人敢从营门而入。三国志记载了此时的典韦勇猛无敌、誓死效忠的极致悲壮。
在三国演义中能在对方群殴中表现勇武无敌的,能和典韦相媲美的就是赵云。而赵云在当阳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没有损伤。估计一是因为曹操下令不准放箭,二是赵云的马虽然比不上吕布的赤兔但也不差,三是甲胄、兵器齐全。
马快、有合手的兵器和盔甲,曹操还不放箭,光不出溜的典韦,还真是和武装到牙齿的赵云没法比。如果典韦有双戟和马并且盔甲齐全,估计典韦就不会死。当时典韦部下还有十来个人,全是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典韦率领他们甚至肯能再来个反冲锋,打垮叛军也不是不可能滴。曹操就是因为典韦的死战不退,成功逃出张绣的包围圈。
在古书《墨子》中曾经记载过一个勇力过人,为主尽忠力战而死的勇士—恶来。书上描写恶来“勇力过人,生捕兕虎,指画杀人”。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恶来应是一个力大无穷,甚至能空手生擒猛虎,脚踢犀牛的主。恶来还是商纣王的心腹忠臣,周武王攻打商纣时,恶来和典韦一样也是力战而死。
显然,在曹操阵营,典韦和恶来是最相似的,所以曹操才称赞典韦是古之恶来。典韦武艺卓越,忠勇无双,因此史学家对其评价甚高,其中潘眉评价就评价他为:雄武壮烈,不在张辽、许褚之下,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认为他和楚汉时期的樊哙相当。
我们从典韦和吕布比体力、和赵云的比勇武上看,在冲锋陷阵上面,典韦应该和吕赵二人不相上下。面对敌人的包围群殴,为使主上脱困而勇往直前不惧生死,吕布和赵云可能就稍逊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