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儿童艺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英国学者研究发现,播放莫扎特或巴洛克音乐给胎儿听,大部分的胎儿都有安静、稳定、轻松的反应;相反,如果改放巴赫、勃拉姆斯或贝多芬等的交响曲,胎儿的心跳次数及踢妈妈肚子的次数就会增加。 可见未出生的胎儿,在母体中就会对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力。小小的婴儿会为妈妈充满爱的轻轻的吟唱所着迷,专注地饱含深情地对视着妈妈的眼睛,停止啼哭和吮吸小手。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们也会在墙上、路上、沙地里,用小石子、小木棍、小树枝绘出自己的想象、梦想、快乐和忧伤。儿童画中简化的形象、和谐的画面、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大胆的颜色运用以及那种无意识的创作状态,常常使得成人叹为观止…… 儿童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比比皆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和欣赏的眼睛而已。
1.儿童艺术是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与成人的理性思维不同,儿童是通过身体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来理解客观世界和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印象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挑战各种对自己的限制,达成经验和能力的突破。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儿童同时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内在表达的需要,这一需要可以导致儿童创造力的爆发,使其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使得各种表达方式都为儿童所用:身体、言语、唱歌……因而,对于儿童来说,正因为“我感觉了,所以我看、我听、我唱、我跳、我画、我笑……我看、我听、我唱、我跳、我画、我笑……所以我存在”。
儿童的审美体验与智力发展也是不断地、有机地交织为一体,这种交织是真正自发的和不动声色的创造。例如,孩子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晃动身体,能发展节奏感、身体整体协调性;而这一能力的发展,也会更好地促进其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绘画对于孩子的视觉、空间知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其更好地审美感知和提高绘画能力……
2.儿童艺术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与表达
儿童艺术是儿童身体、感知觉快感的自然抒发,他们能把兴奋的、稚嫩的跳动变为舞蹈,能使发之于情感的、不完美的声音连成曲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指使。 儿童艺术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保存了儿童的纯真,体现了人类最初的真善美。
对于儿童来说,思维就是身体的知觉,身体同时也是精神。儿童自然地把内心的想象和梦想播撒于外在现实,他们的外在世界又因内心的想象和梦想而变得更为丰富。这种创造力改变着儿童自身以及他们周围的世界。因而,我们常常看到儿童快乐时,会自发地放声歌唱、尽情舞蹈、自由绘画、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述他们所感知的世界。儿童会用各种艺术形式,将灵动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
3.儿童艺术是儿童生命的自然律动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并没有分离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他们的世界就是自然的,是连续性的生态学的感受。 在儿童眼里,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儿童的艺术正是植根于这种自然的生活力量之中。在整个童年,艺术对儿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自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自发的、直接的、感性的感知和体验。
儿童的身体、思想的律动和自然的律动是一致的,三者是生态和谐的,统一于儿童的游戏。儿童通过游戏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机和谐地连接起来。游戏是儿童创造性和创造性想象的源泉,也是最适宜儿童的艺术性表达活动。有时我们真的很难说清,儿童到底是在幻想还是在艺术体验,是在游戏还是在艺术创作。
儿童艺术教育的普遍误区
儿童的艺术具有迷人的气质和独特的价值,是那么地与众不同。 然而,我们通常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成人文化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是与儿童文化相对的学校艺术教育,更多地表现为艺术技能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那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班,试图让孩子学某一种或多种艺术技能,将来成为艺术家,至少也成为一个有艺术特长的人。有的孩子本来对钢琴是非常向往和感兴趣的,但一旦进入学习班,他们的兴趣很快就丧失甚至变成了无休止的痛苦。刻板机械、千篇一律、毫无创造力的艺术技能教育,对儿童艺术的摧残可以说是致命性的。
挪威艺术哲学家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具有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艺术创造力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学校文化的习染,孩子身上的缪斯一点点消失了,孩子的眼睛被蒙蔽了,感觉钝化了,思想僵化了。他说:“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当生命的力量遇到学校的理性时,连续性就被打断了。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疾人。”
可见,儿童的艺术本来是生态的、整体的,充满了儿童文化的活力和凝聚力。然而,由于学校文化强迫儿童学习成人所谓的艺术,用成人单一的审美趣味和标准去评价儿童,使得儿童的艺术天性被窒息了,儿童不再是艺术家了。
因此,儿童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能技巧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将儿童自由、纯真、富有创造力的天性进一步释放。
如何进行儿童艺术教育
1.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学会保护和等待
保护,是指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因为儿童的艺术天性容易被后天“功利取向”和“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所扼杀;等待,是指等待儿童艺术潜能的自然发挥,因为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身心发展是相一致的,需要时间,需要成长过程。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对此作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儿童需要时间,生命需要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成熟。大自然本身给我们启示是:在露天和阳光照射下慢慢成熟的西红柿,比在温室里成长的西红柿味道要好得多。对于西红柿来说,等待是值得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单纯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其信任那些毫无根据的训练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必会崭露艺术潜能。父母也切莫追求孩子的艺术成果表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等,或甚至过早地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孩子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其丧失对艺术的兴趣。我们要像英国艺术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不要教育孩子去成为什么人,或者去感觉什么东西;让他们自己发现他们想要的东西,自己去了解自己是什么人”。
2.以儿童为中心进行生态式的艺术教育
儿童的学习是统一、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过程,身体、精神、语言、游戏、审美及音乐等方面的相似和一致性,使得艺术融入儿童的生活,扎根于儿童内心。儿童的艺术学习是生态的,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必须是生态式的。我们给儿童提供的艺术教育环境,应该是普通的、自然的、完整的环境,应该是能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应该是能够培育自发性、创造性、即兴创作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天真好奇、自信等艺术特质的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艺术教育还需真正地以儿童为中心,这意味着:首先,需要承认孩子是具有艺术天性的人;其次,需要了解孩子,去发现他的艺术兴趣所在,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创设相应的环境,为孩子艺术发展的潜在向现实转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某方面强烈的艺术倾向并不很明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一会儿喜欢弹琴,一会儿又喜欢舞蹈的原因。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接受天性,能够“吸收”环境所呈现给他们的一切。童年时期广泛的艺术经验会丰富和活跃他们日后的生活。父母切莫过早地、简单化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的片面发展,对其艺术潜能的发展造成伤害。
3.儿童艺术教育并不排斥技艺学习
虽然灌输的、僵化的、生硬的艺术教育技能训练会影响儿童的艺术创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艺术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艺术创造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儿童艺术教育并不排斥艺术技艺的学习。
以绘画教育为例,我们首先应当鼓励儿童、引导儿童去体验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去发现和欣赏客观世界中有关对称、节奏、韵律、秩序、重叠、交叉、变化、疏密等各种美的样态,自然而然地去探索各种绘画的表现手法;然后为创造满意的艺术表现效果而去学习、研究和模仿各种绘画技巧技能;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艺术技能和表现手法。当然,儿童对绘画技巧的关心必须建立在兴趣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儿童没有将绘画真正地与自己内心的艺术天性联系起来,不管所学习的绘画技巧多么精湛,他都没有在真正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因此,父母切莫一味地以灌输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艺术技能训练,这样不但不能发挥艺术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涵,反而还让儿童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限制他们艺术的自由创造和表达。
1.儿童艺术是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与成人的理性思维不同,儿童是通过身体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来理解客观世界和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印象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挑战各种对自己的限制,达成经验和能力的突破。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儿童同时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内在表达的需要,这一需要可以导致儿童创造力的爆发,使其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使得各种表达方式都为儿童所用:身体、言语、唱歌……因而,对于儿童来说,正因为“我感觉了,所以我看、我听、我唱、我跳、我画、我笑……我看、我听、我唱、我跳、我画、我笑……所以我存在”。
儿童的审美体验与智力发展也是不断地、有机地交织为一体,这种交织是真正自发的和不动声色的创造。例如,孩子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晃动身体,能发展节奏感、身体整体协调性;而这一能力的发展,也会更好地促进其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绘画对于孩子的视觉、空间知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这种能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其更好地审美感知和提高绘画能力……
2.儿童艺术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与表达
儿童艺术是儿童身体、感知觉快感的自然抒发,他们能把兴奋的、稚嫩的跳动变为舞蹈,能使发之于情感的、不完美的声音连成曲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指使。 儿童艺术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保存了儿童的纯真,体现了人类最初的真善美。
对于儿童来说,思维就是身体的知觉,身体同时也是精神。儿童自然地把内心的想象和梦想播撒于外在现实,他们的外在世界又因内心的想象和梦想而变得更为丰富。这种创造力改变着儿童自身以及他们周围的世界。因而,我们常常看到儿童快乐时,会自发地放声歌唱、尽情舞蹈、自由绘画、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述他们所感知的世界。儿童会用各种艺术形式,将灵动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
3.儿童艺术是儿童生命的自然律动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并没有分离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他们的世界就是自然的,是连续性的生态学的感受。 在儿童眼里,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儿童的艺术正是植根于这种自然的生活力量之中。在整个童年,艺术对儿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自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自发的、直接的、感性的感知和体验。
儿童的身体、思想的律动和自然的律动是一致的,三者是生态和谐的,统一于儿童的游戏。儿童通过游戏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机和谐地连接起来。游戏是儿童创造性和创造性想象的源泉,也是最适宜儿童的艺术性表达活动。有时我们真的很难说清,儿童到底是在幻想还是在艺术体验,是在游戏还是在艺术创作。
儿童艺术教育的普遍误区
儿童的艺术具有迷人的气质和独特的价值,是那么地与众不同。 然而,我们通常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成人文化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是与儿童文化相对的学校艺术教育,更多地表现为艺术技能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那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艺术特长班,试图让孩子学某一种或多种艺术技能,将来成为艺术家,至少也成为一个有艺术特长的人。有的孩子本来对钢琴是非常向往和感兴趣的,但一旦进入学习班,他们的兴趣很快就丧失甚至变成了无休止的痛苦。刻板机械、千篇一律、毫无创造力的艺术技能教育,对儿童艺术的摧残可以说是致命性的。
挪威艺术哲学家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具有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艺术创造力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学校文化的习染,孩子身上的缪斯一点点消失了,孩子的眼睛被蒙蔽了,感觉钝化了,思想僵化了。他说:“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当生命的力量遇到学校的理性时,连续性就被打断了。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疾人。”
可见,儿童的艺术本来是生态的、整体的,充满了儿童文化的活力和凝聚力。然而,由于学校文化强迫儿童学习成人所谓的艺术,用成人单一的审美趣味和标准去评价儿童,使得儿童的艺术天性被窒息了,儿童不再是艺术家了。
因此,儿童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能技巧训练,而在于以艺术为手段,将儿童自由、纯真、富有创造力的天性进一步释放。
如何进行儿童艺术教育
1.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学会保护和等待
保护,是指保护儿童的艺术天性,因为儿童的艺术天性容易被后天“功利取向”和“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所扼杀;等待,是指等待儿童艺术潜能的自然发挥,因为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与他们身心发展是相一致的,需要时间,需要成长过程。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对此作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他说:“儿童需要时间,生命需要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成熟。大自然本身给我们启示是:在露天和阳光照射下慢慢成熟的西红柿,比在温室里成长的西红柿味道要好得多。对于西红柿来说,等待是值得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单纯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其信任那些毫无根据的训练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孩子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必会崭露艺术潜能。父母也切莫追求孩子的艺术成果表现,如会弹几首曲子,会画几幅画,等等,或甚至过早地追求过级考证。这些不仅不利于孩子艺术潜能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其丧失对艺术的兴趣。我们要像英国艺术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不要教育孩子去成为什么人,或者去感觉什么东西;让他们自己发现他们想要的东西,自己去了解自己是什么人”。
2.以儿童为中心进行生态式的艺术教育
儿童的学习是统一、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过程,身体、精神、语言、游戏、审美及音乐等方面的相似和一致性,使得艺术融入儿童的生活,扎根于儿童内心。儿童的艺术学习是生态的,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必须是生态式的。我们给儿童提供的艺术教育环境,应该是普通的、自然的、完整的环境,应该是能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环境,应该是能够培育自发性、创造性、即兴创作天赋、幽默、机智、热情、天真好奇、自信等艺术特质的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艺术教育还需真正地以儿童为中心,这意味着:首先,需要承认孩子是具有艺术天性的人;其次,需要了解孩子,去发现他的艺术兴趣所在,找出他的艺术敏感点;然后创设相应的环境,为孩子艺术发展的潜在向现实转化提供必要的条件。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某方面强烈的艺术倾向并不很明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兴趣,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一会儿喜欢弹琴,一会儿又喜欢舞蹈的原因。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接受天性,能够“吸收”环境所呈现给他们的一切。童年时期广泛的艺术经验会丰富和活跃他们日后的生活。父母切莫过早地、简单化地把宝宝的艺术表现定位在某个方面,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的片面发展,对其艺术潜能的发展造成伤害。
3.儿童艺术教育并不排斥技艺学习
虽然灌输的、僵化的、生硬的艺术教育技能训练会影响儿童的艺术创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艺术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艺术创造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儿童艺术教育并不排斥艺术技艺的学习。
以绘画教育为例,我们首先应当鼓励儿童、引导儿童去体验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去发现和欣赏客观世界中有关对称、节奏、韵律、秩序、重叠、交叉、变化、疏密等各种美的样态,自然而然地去探索各种绘画的表现手法;然后为创造满意的艺术表现效果而去学习、研究和模仿各种绘画技巧技能;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艺术技能和表现手法。当然,儿童对绘画技巧的关心必须建立在兴趣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儿童没有将绘画真正地与自己内心的艺术天性联系起来,不管所学习的绘画技巧多么精湛,他都没有在真正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因此,父母切莫一味地以灌输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艺术技能训练,这样不但不能发挥艺术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涵,反而还让儿童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限制他们艺术的自由创造和表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