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略说
展开全部
“烦恼即菩提”在佛陀不同说法时期有不同法义。在《解深密经》中佛陀将自己一生言教分为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时判教”。初时佛陀为小乘学人说法,宣讲的是《阿含经》,其法义是“法有人无”,其中“法有”是随顺众生根性的方便说,“人无”是真实说。是说虽然有“五蕴(色,受,想,行,识)”身的存在,但在“五蕴”身的相似相续轮回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即人们所说的灵魂)的存在。即然没有我的存在,那么当烦恼来袭时,小乘学人就会思考:没有我哪里有烦恼,我都不存在烦恼当然也不存在。在这样不断的修行中,最终达到“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吹不动的境界,最终修得阿罗汉果位。因此小乘阶段“烦恼即菩萨”的法义是当烦恼来袭时,正是以菩提(智慧)来对治烦恼时,正是菩提(智慧)增长时,烦恼等于菩提,烦恼就是菩提。
佛陀的二时说法是为回小向大发趣大乘菩提心的小乘学人说法。宣讲的是《般若经》,其法义是“人法皆空”,“五蕴皆空”,是说不但人无我,连“五蕴”也没有,是“人法皆空”,人们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都不存在,都没有。二时说法的“烦恼即菩提”的法义是烦恼和菩提都只不过是假安立的空名,都无其自性,都不存在,都没有,烦恼和菩提都是空。
佛陀的三时说法是普为一切发趣大乘菩提心的学人说法,所说的经是唯识,主要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华严经》。其主要法义是“唯识无境”,是说整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只有心识(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心识(阿赖耶识)以外的境界(物质世界)的存在,唯有心识没有外境,识外无境。三时的“烦恼即菩提”的法义是说连烦恼假名和所相对待的菩提假名也不存在,烦恼和菩提的假名也都不存在,也都是没有,进入了离言境界。这种离言境界只有佛及地上菩萨可见,凡夫是见不到也思议不到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的就是这种离言境界,这也正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
佛陀的二时说法是为回小向大发趣大乘菩提心的小乘学人说法。宣讲的是《般若经》,其法义是“人法皆空”,“五蕴皆空”,是说不但人无我,连“五蕴”也没有,是“人法皆空”,人们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都不存在,都没有。二时说法的“烦恼即菩提”的法义是烦恼和菩提都只不过是假安立的空名,都无其自性,都不存在,都没有,烦恼和菩提都是空。
佛陀的三时说法是普为一切发趣大乘菩提心的学人说法,所说的经是唯识,主要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华严经》。其主要法义是“唯识无境”,是说整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只有心识(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心识(阿赖耶识)以外的境界(物质世界)的存在,唯有心识没有外境,识外无境。三时的“烦恼即菩提”的法义是说连烦恼假名和所相对待的菩提假名也不存在,烦恼和菩提的假名也都不存在,也都是没有,进入了离言境界。这种离言境界只有佛及地上菩萨可见,凡夫是见不到也思议不到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的就是这种离言境界,这也正是我们修行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