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2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想知道佛教知识
学佛常识(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
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 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供奉佛菩萨的意义】佛菩萨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度量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确的显示出来。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
此意义很深!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 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
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
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若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没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与阿弥陀佛一样。 所以,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三皈依所说的「觉而不迷」。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 都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
从经典上细说,《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弥陀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要发心向他学习。
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与修学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 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学得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学佛。
若是看到阿弥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错了。左边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代表乐于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赞叹精明能干之人是「双手万能」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取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也有三部经,按顺序来说,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五十三参的「第七回向」,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菩萨。
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众生的方法,说得很圆满。第二部在《楞严经》里,《楞严经》共有十卷,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这一部经里,观世音菩萨主要是说明,他如何修行证果,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原理原则,无论我们修学哪个法门都用得上。
第三部在《法华经》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流通得最广。《普门品》里所说的内容,是观世音菩萨如何去帮助一切苦难的大众,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原理原则、方法及效果。
这三部经,被称之为「观音三经」,都是附属于大经之中,并非独立的。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这三部典籍里,所讲的理论、方法与境界。
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 所以称为「大势至」;最大的势力就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也不是独立的,是附属在《楞严经》里,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虽然经文很短,其义理展开,无有穷尽,广大深远。
印光大师将这一章经文,收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论就非常圆满。这一章可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比。
2.几个佛教常识问题佛的两个弟子中文译名应该怎样发音
一般情况下佛的塑像旁边有以佛二弟子,如果两个弟子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的话就是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年长的是大迦叶,年少的是阿难。如果两个弟子年龄大小差不多,那则是舍利弗和母犍连,佛左边的是舍利弗,右边的是母犍连。
2。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佛,只是不同的表现罢了,分别是法神佛、应身佛和报身佛,也可以理解就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但是其内心还是一样。
3。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也就是说是过去世界里的佛祖,4。
第三个问题第一个已经解答完毕,除了第一种的那样之外,还有就是一佛二菩萨,就是佛的两边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佛祖在中间,西边是阿弥陀佛,东边是药师佛。5。
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和到弥勒佛降生的这段时间,负责人是地藏菩萨。 4。
3.佛教知识:何为二乘,有学,无学,三有
乘即车或交通工具,大乘即大车或大的交通工具,喻可运载很多众生到达解脱或成佛的彼岸。
小乘即小车或小的交通工具,喻仅可运载自己或少数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
二乘即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聆听佛的四谛等法而证阿罗汉果,缘觉由於往昔的善根,即使在无佛出世之时,也可自修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二乘都属於小乘。因为他们不学大乘法,唯求解脱,不求成佛。
了义法即大乘法,了义正法即纯正的大乘法,非仅相似,没有被俗化、浅化。
有学即还没有断尽烦恼,还必须继续修学。无学即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在解脱道上无需再学。三有就是,三界轮回众生叫三有轮回。
4.佛教知识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八斋戒,即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at!t!han%ga- 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
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
‘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
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
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 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
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阅‘斋戒’6546) 八关斋戒 [出毗婆沙论并杂阿含经] 关者,禁也。
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
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
於此六日,能修行此八斋戒者,诸天相庆,即为注福禄增寿□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断一切众生之命也。
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
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於非己妻妾,不行淫欲之事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虚妄之言而诳於他也。 〔五、不饮酒〕,不饮酒者,谓酒是乱性之本,起过之门,故不可酣饮也。
〔六、不坐高广大床〕,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不宜坐也。
〔七、不著花□璎珞〕,不著花□璎珞者,谓不以花为□,珠玑为璎珞,而作身首之饰也。 〔八、不习歌舞戏乐〕,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5.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答:每一尊佛成佛,都拥有十种尊称的名号,所以佛陀与世尊是对释迦牟尼佛尊称中的两种。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汉历记载三千年前)佛陀出生于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
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即是用这个纪年。历史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逐渐的与民俗、文化融合为一。
6.有关佛教常识
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障碍。
都是你想出来的。 佛法中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想了解佛法,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的其人,他的故事,他的大慈,他的大悲,他的大愿,他的大智。 佛法是与我们每个众生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不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叫做迷信的东西。
开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会有开光处和举办一些佛像的开光仪式,但是这在佛法之中叫做表法,是以此法教戒学子要谨记努力修行开启自心的智慧之光,我记得台湾的证严法师教戒弟子说佛前的灯光放到多亮没有关系,但是心中的那盏慧光一点要点亮。 所以,你戴佛像就恭恭敬敬就好,摘下佛像时不要从上面跨越,将其至于清净干阀肠脆段诒灯错犬氮华净的高处就可以,因为佛像是为我们表佛宝一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我们对待老师要有恭敬之心。
至于什么白肉大正藏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没有这一说,汉传佛教学子多少茹素,是源于梁武帝时期有一僧人精进佛道见众生苦而起慈悲之心不伤害之,亦不食众生之肉,后武帝觉得此僧人之行非常值得赞叹推广,就下令所有僧尼禁食肉食,这一善习在汉传佛教得到推崇推广延传至今! 而后期初学佛人有不能一下子断肉食者,便为这类学人开方便门,在家居士初学如果不能断肉食者可以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但是如果是学佛人当悯众生之苦,以养慈心,不忍食众生肉。
初一十五本没有规矩,但是有些初学佛人,不能坚持每日功课礼佛,有些人会在初一十五礼佛 诵经 持戒 茹素等。这都是各人的习惯。
佛法始创与2500年前古印度,净饭王国国王之子乔达磨悉达多太子,生与贵族之家,天赋异禀,而后见世间生老病死之苦,又见众生种种苦楚,不忍众生苦,而遂为求解决之法,出家修道,先参学诸多仙人老师,但觉起学不能真实解决这世间的痛苦,故而在菩提树下求证,终成正果。后世尊不忍众生苦而开始对大众宣讲解决世界一切不圆满,痛苦之法,后由佛陀弟子集结成册编撰成为南传巴利三藏,藏传大藏经,汉传三藏十二部。
佛法本是解决众生苦之法,所以其法之中有诸多智慧奥妙,能使得我们获得内心的清凉,宁静,平和,光明。 所以,衷心的祝福您也能够亲近佛法,学习正法,让佛法的智光清凉洒入您的心中。
学佛常识(1)【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 、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
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
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
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
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 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供奉佛菩萨的意义】佛菩萨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度量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确的显示出来。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
此意义很深!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 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
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
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若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没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与阿弥陀佛一样。 所以,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三皈依所说的「觉而不迷」。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 都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
从经典上细说,《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弥陀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要发心向他学习。
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与修学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 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 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学得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学佛。
若是看到阿弥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错了。左边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代表乐于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
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赞叹精明能干之人是「双手万能」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取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也有三部经,按顺序来说,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五十三参的「第七回向」,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菩萨。
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众生的方法,说得很圆满。第二部在《楞严经》里,《楞严经》共有十卷,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这一部经里,观世音菩萨主要是说明,他如何修行证果,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原理原则,无论我们修学哪个法门都用得上。
第三部在《法华经》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流通得最广。《普门品》里所说的内容,是观世音菩萨如何去帮助一切苦难的大众,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原理原则、方法及效果。
这三部经,被称之为「观音三经」,都是附属于大经之中,并非独立的。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这三部典籍里,所讲的理论、方法与境界。
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 所以称为「大势至」;最大的势力就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也不是独立的,是附属在《楞严经》里,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虽然经文很短,其义理展开,无有穷尽,广大深远。
印光大师将这一章经文,收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论就非常圆满。这一章可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比。
2.几个佛教常识问题佛的两个弟子中文译名应该怎样发音
一般情况下佛的塑像旁边有以佛二弟子,如果两个弟子一个年龄大一个年龄小的话就是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年长的是大迦叶,年少的是阿难。如果两个弟子年龄大小差不多,那则是舍利弗和母犍连,佛左边的是舍利弗,右边的是母犍连。
2。 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佛,只是不同的表现罢了,分别是法神佛、应身佛和报身佛,也可以理解就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但是其内心还是一样。
3。燃灯古佛是过去佛,也就是说是过去世界里的佛祖,4。
第三个问题第一个已经解答完毕,除了第一种的那样之外,还有就是一佛二菩萨,就是佛的两边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佛祖在中间,西边是阿弥陀佛,东边是药师佛。5。
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和到弥勒佛降生的这段时间,负责人是地藏菩萨。 4。
3.佛教知识:何为二乘,有学,无学,三有
乘即车或交通工具,大乘即大车或大的交通工具,喻可运载很多众生到达解脱或成佛的彼岸。
小乘即小车或小的交通工具,喻仅可运载自己或少数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
二乘即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聆听佛的四谛等法而证阿罗汉果,缘觉由於往昔的善根,即使在无佛出世之时,也可自修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二乘都属於小乘。因为他们不学大乘法,唯求解脱,不求成佛。
了义法即大乘法,了义正法即纯正的大乘法,非仅相似,没有被俗化、浅化。
有学即还没有断尽烦恼,还必须继续修学。无学即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在解脱道上无需再学。三有就是,三界轮回众生叫三有轮回。
4.佛教知识
十斋日 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据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八斋戒,即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梵语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at!t!han%ga- 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
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
‘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
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
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 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
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阅‘斋戒’6546) 八关斋戒 [出毗婆沙论并杂阿含经] 关者,禁也。
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论云:夫斋者,过中不食也。
以八戒助成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
於此六日,能修行此八斋戒者,诸天相庆,即为注福禄增寿□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断一切众生之命也。
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也。
自不偷盗,亦不教人偷盗。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於非己妻妾,不行淫欲之事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自不妄言,亦不可以虚妄之言而诳於他也。 〔五、不饮酒〕,不饮酒者,谓酒是乱性之本,起过之门,故不可酣饮也。
〔六、不坐高广大床〕,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不宜坐也。
〔七、不著花□璎珞〕,不著花□璎珞者,谓不以花为□,珠玑为璎珞,而作身首之饰也。 〔八、不习歌舞戏乐〕,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5.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二、佛陀和世尊是谁?答:每一尊佛成佛,都拥有十种尊称的名号,所以佛陀与世尊是对释迦牟尼佛尊称中的两种。
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汉历记载三千年前)佛陀出生于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佛陀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灭。
中华民族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即是用这个纪年。历史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
佛入灭后一千年,即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逐渐的与民俗、文化融合为一。
6.有关佛教常识
没什么规矩,也没什么障碍。
都是你想出来的。 佛法中没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想了解佛法,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他的其人,他的故事,他的大慈,他的大悲,他的大愿,他的大智。 佛法是与我们每个众生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不是你说的这些我们叫做迷信的东西。
开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会有开光处和举办一些佛像的开光仪式,但是这在佛法之中叫做表法,是以此法教戒学子要谨记努力修行开启自心的智慧之光,我记得台湾的证严法师教戒弟子说佛前的灯光放到多亮没有关系,但是心中的那盏慧光一点要点亮。 所以,你戴佛像就恭恭敬敬就好,摘下佛像时不要从上面跨越,将其至于清净干阀肠脆段诒灯错犬氮华净的高处就可以,因为佛像是为我们表佛宝一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师,我们对待老师要有恭敬之心。
至于什么白肉大正藏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没有这一说,汉传佛教学子多少茹素,是源于梁武帝时期有一僧人精进佛道见众生苦而起慈悲之心不伤害之,亦不食众生之肉,后武帝觉得此僧人之行非常值得赞叹推广,就下令所有僧尼禁食肉食,这一善习在汉传佛教得到推崇推广延传至今! 而后期初学佛人有不能一下子断肉食者,便为这类学人开方便门,在家居士初学如果不能断肉食者可以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但是如果是学佛人当悯众生之苦,以养慈心,不忍食众生肉。
初一十五本没有规矩,但是有些初学佛人,不能坚持每日功课礼佛,有些人会在初一十五礼佛 诵经 持戒 茹素等。这都是各人的习惯。
佛法始创与2500年前古印度,净饭王国国王之子乔达磨悉达多太子,生与贵族之家,天赋异禀,而后见世间生老病死之苦,又见众生种种苦楚,不忍众生苦,而遂为求解决之法,出家修道,先参学诸多仙人老师,但觉起学不能真实解决这世间的痛苦,故而在菩提树下求证,终成正果。后世尊不忍众生苦而开始对大众宣讲解决世界一切不圆满,痛苦之法,后由佛陀弟子集结成册编撰成为南传巴利三藏,藏传大藏经,汉传三藏十二部。
佛法本是解决众生苦之法,所以其法之中有诸多智慧奥妙,能使得我们获得内心的清凉,宁静,平和,光明。 所以,衷心的祝福您也能够亲近佛法,学习正法,让佛法的智光清凉洒入您的心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