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该如何做?
展开全部
1.3~6岁的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在意自己的需求,不能及时照顾对方的需求,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争抢物品的原因。比如,该事件中两位小朋友因为争一个玩具,谁也不让谁,结果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其中一位小朋友受了伤,这才发生后面的事。
2.3~6岁的幼儿由于交往经验不足,他们常常缺乏沟通和协商的能力,不能有效处理冲突。比如他们不懂得可以一起商量通过“轮流玩”的方式避免冲突。
3.同伴之间容易发生冲突也与幼儿的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长处处顺着孩子,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使得他们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发脾气、攻击他人等不友好的举动。
那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家长究竟该不该插手?具体该如何做?
1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同伴冲突的主体和责任者,家长无须代替孩子做这一问题的解决者,否则会剥夺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每一次受挫都是其成长的契机,与同伴闹别扭,纵然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孩子可以从中学会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
2家长要做冲突解决的支持者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做一个观察者、聆听者和冲突解决的支持者。
观察,而非打扰;聆听,而非忽视;支持,而非干涉。
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交往中发生了什么,孩子是如何做的。
随后,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沟通,聆听他们的感受,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说"我看到你好像有些难过,能不能给我讲讲发生了什么”,以此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孩子表达情绪后,家长要予以接纳,不要评判,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等孩子的负面情绪缓和后,家长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们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确实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予提示,比如问问孩子“你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以后要不你们轮着玩吧?你们自己决定谁先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家长那里感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有益于发展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要教孩子懂得分享、宽容
最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懂得分享、宽容等为人处事的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后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宽容的意义,与人交往并不是要眶眦必报,而是要适当包容。如果同伴并不是意伤害自己时,可以主动与同伴沟通,化解矛盾;如果是有意的,可以找老师为自己做主,要求对方道歉或者让对方得到惩罚。
那么,如果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行为呢?
1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稍有不满就打人;有的家长把孩子打人看作“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会说“真厉害、真有力气”“这样以后不会受欺负”等类似的话,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把打人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乐趣。
还有的家长“以暴制暴”,企图通过打骂教育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这样错误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2留意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其次,注意孩子的打人行为是否受到同伴、媒体等内容影响。在进入幼儿园后,孩子行为的模仿对象不再以家长为主,还增加了同伴之间的模仿。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教导他不要向打人的小朋友学习,他们的行为不文明,有了问题应该及时告诉教师或家长,而不是通过攻击他人解决问题。
此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如动画片、广告中的暴力画面会很容易被幼儿模仿。
因此,在孩子观看视频时,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关注视频的内容,并恰当地解释和评价视频中的人物行为,让他想想这些做法对不对、应该怎么做才对。
3家园合作帮助孩子改正
最后,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也有积极作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打人的习惯,要与老师及时沟通,请老师在幼儿园留意孩子的行为并帮助他改正。
但是,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耐心,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依然难以改正,家长不妨采取一些强度适宜的惩罚措施,如没收其心爱的玩具、短时间罚站反思、不带他去游乐园等。
还有一点,孩子打人后,家长应该要求孩子第一时间主动、真诚地向受到伤害的小朋友道歉,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3~6岁的幼儿由于交往经验不足,他们常常缺乏沟通和协商的能力,不能有效处理冲突。比如他们不懂得可以一起商量通过“轮流玩”的方式避免冲突。
3.同伴之间容易发生冲突也与幼儿的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长处处顺着孩子,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使得他们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发脾气、攻击他人等不友好的举动。
那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家长究竟该不该插手?具体该如何做?
1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是同伴冲突的主体和责任者,家长无须代替孩子做这一问题的解决者,否则会剥夺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每一次受挫都是其成长的契机,与同伴闹别扭,纵然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孩子可以从中学会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
2家长要做冲突解决的支持者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做一个观察者、聆听者和冲突解决的支持者。
观察,而非打扰;聆听,而非忽视;支持,而非干涉。
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交往中发生了什么,孩子是如何做的。
随后,家长可以试着与孩子沟通,聆听他们的感受,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说"我看到你好像有些难过,能不能给我讲讲发生了什么”,以此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孩子表达情绪后,家长要予以接纳,不要评判,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等孩子的负面情绪缓和后,家长要对孩子表达信任和提供支持,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们能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确实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给予提示,比如问问孩子“你需要我帮你做些什么吗”“以后要不你们轮着玩吧?你们自己决定谁先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家长那里感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有益于发展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要教孩子懂得分享、宽容
最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懂得分享、宽容等为人处事的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后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宽容的意义,与人交往并不是要眶眦必报,而是要适当包容。如果同伴并不是意伤害自己时,可以主动与同伴沟通,化解矛盾;如果是有意的,可以找老师为自己做主,要求对方道歉或者让对方得到惩罚。
那么,如果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行为呢?
1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导致孩子稍有不满就打人;有的家长把孩子打人看作“很有意思”的事情,甚至会说“真厉害、真有力气”“这样以后不会受欺负”等类似的话,这些做法会让孩子把打人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乐趣。
还有的家长“以暴制暴”,企图通过打骂教育纠正孩子的打人行为,这样错误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2留意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其次,注意孩子的打人行为是否受到同伴、媒体等内容影响。在进入幼儿园后,孩子行为的模仿对象不再以家长为主,还增加了同伴之间的模仿。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教导他不要向打人的小朋友学习,他们的行为不文明,有了问题应该及时告诉教师或家长,而不是通过攻击他人解决问题。
此外,电视、网络等媒体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如动画片、广告中的暴力画面会很容易被幼儿模仿。
因此,在孩子观看视频时,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关注视频的内容,并恰当地解释和评价视频中的人物行为,让他想想这些做法对不对、应该怎么做才对。
3家园合作帮助孩子改正
最后,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也有积极作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打人的习惯,要与老师及时沟通,请老师在幼儿园留意孩子的行为并帮助他改正。
但是,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保持耐心,可以采用讲故事、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育。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依然难以改正,家长不妨采取一些强度适宜的惩罚措施,如没收其心爱的玩具、短时间罚站反思、不带他去游乐园等。
还有一点,孩子打人后,家长应该要求孩子第一时间主动、真诚地向受到伤害的小朋友道歉,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