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中国教育史部分(8)?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广州);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北京);《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年,梁启超,上海);《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1)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2)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人才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免费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①人本院②育婴院和慈幼院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3)论学制: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4)论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而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5)论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提倡重视女学;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又可以保国保种;认为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6)论儿童教育: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②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③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④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5.严复的教育思想——(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但并未实施,是癸卯学制的雏形;(2)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其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整个学制从纵向分为为期26年的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包括①蒙养院(4年)②初等小学堂(4年)③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教育为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包括1高等学堂(3年)②分科大学堂(3、4年)③通儒院(5年);从横向又可以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3)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宣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成立了学部,成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4)制定教育宗旨:①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②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1)留日教育:以留日学生为骨干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较广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更多详情请点击: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之教育史部分汇总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1年,康有为,广州);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康有为,北京);《强学报》(1895年,康有为,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年,梁启超,上海);《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1)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2)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人才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免费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①人本院②育婴院和慈幼院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3)论学制: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4)论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而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5)论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提倡重视女学;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又可以保国保种;认为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6)论儿童教育:①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②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③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④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5.严复的教育思想——(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但并未实施,是癸卯学制的雏形;(2)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其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整个学制从纵向分为为期26年的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包括①蒙养院(4年)②初等小学堂(4年)③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教育为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包括1高等学堂(3年)②分科大学堂(3、4年)③通儒院(5年);从横向又可以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3)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宣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成立了学部,成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4)制定教育宗旨:①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②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7.清末的留学教育——(1)留日教育:以留日学生为骨干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群体,较广泛的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更多详情请点击: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之教育史部分汇总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