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关隘,你知道多少呢?
展开全部
历史关隘
中原关隘
秦之四塞: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
太行关隘:太行八陉----轵关、铁铃关、太行关(天井关,雄定关)、井陉关(土门关)、飞狐关、紫荆关(子庄关,宋称金陂关)。
洛阳八关: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轘辕关〔huán yuan guan〕,轘辕山一地,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虎牢关: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
共5张
关隘
阳关: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还有蓬关(西晋豫州地界)、鲁阳关、潼关、壶关、雁门关、倒马关(鸿上关,汉称常山关)、娘子关等。
蜀道关隘
阳平关:阳平关建于221年。据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7页载:“阳平关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汉后皆为重镇,明末毁于兵。”宋初《元丰九域志》载:“阳平镇属玄武六镇之一。”清代《中江县志》记载:“阳平镇,建于汉代。为古五城、玄武北境门户,去绵州、罗江必经之地。”阳平关在历史上既是军事关隘,又是税务关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号泰始)程道养、清朝的兰朝鼎和李永和等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曾把天台山、鸡冠山等作为屯兵练武和安营扎寨的地方。
阳平有怀归县遗址;有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自湖南入蜀后,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宠赐”的花碑及龟山上的“正气堂”遗址;有始建于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铁骨牡丹不下山的美丽传说;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园”遗址;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阳平大佛”……这些,无一不向人们述说阳平关的历史沧桑。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古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更是把人带入远古的梦境。
清道光年间的中江诗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览《阳平关》诗云:“沔北屯军士,流传即此间。密云排甲仗,新月想刀环。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飞白雨,顾盼一开颜。”作者期盼着总有一天,这奇特秀丽的山河会被重新开发利用,到了那个时候,万民将会笑逐颜开。
剑门关: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西元965年,剑门之战,后蜀军被宋军击败。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述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葭萌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关城今已荡然无存。葭萌关原属四川昭化县,1959年并入四川广元县,1985年撤县改称广元市,属省辖市。葭萌关一带古往今来发生过很多重大战役,最早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战,魏蜀时期“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之战,使葭萌关名闻遐迩。(参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福建关隘
古代于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据《福建通志》记载:全省境内共设有89关、376隘、158寨,其中,仅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福鼎、福安、寿宁、松溪、政和、浦城、崇安、光泽、邵武、泰宁、建宁、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平和、诏安等18个县中设置的关隘寨即达370座之多。《邵武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说明,从浙江入闽是险道,从江西入闽是狭道。可见福建古道关隘之艰险。
中原关隘
秦之四塞: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
太行关隘:太行八陉----轵关、铁铃关、太行关(天井关,雄定关)、井陉关(土门关)、飞狐关、紫荆关(子庄关,宋称金陂关)。
洛阳八关: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轘辕关〔huán yuan guan〕,轘辕山一地,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虎牢关: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
共5张
关隘
阳关: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还有蓬关(西晋豫州地界)、鲁阳关、潼关、壶关、雁门关、倒马关(鸿上关,汉称常山关)、娘子关等。
蜀道关隘
阳平关:阳平关建于221年。据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7页载:“阳平关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汉后皆为重镇,明末毁于兵。”宋初《元丰九域志》载:“阳平镇属玄武六镇之一。”清代《中江县志》记载:“阳平镇,建于汉代。为古五城、玄武北境门户,去绵州、罗江必经之地。”阳平关在历史上既是军事关隘,又是税务关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号泰始)程道养、清朝的兰朝鼎和李永和等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曾把天台山、鸡冠山等作为屯兵练武和安营扎寨的地方。
阳平有怀归县遗址;有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自湖南入蜀后,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宠赐”的花碑及龟山上的“正气堂”遗址;有始建于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铁骨牡丹不下山的美丽传说;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园”遗址;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阳平大佛”……这些,无一不向人们述说阳平关的历史沧桑。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古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更是把人带入远古的梦境。
清道光年间的中江诗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览《阳平关》诗云:“沔北屯军士,流传即此间。密云排甲仗,新月想刀环。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飞白雨,顾盼一开颜。”作者期盼着总有一天,这奇特秀丽的山河会被重新开发利用,到了那个时候,万民将会笑逐颜开。
剑门关: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西元965年,剑门之战,后蜀军被宋军击败。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述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葭萌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关城今已荡然无存。葭萌关原属四川昭化县,1959年并入四川广元县,1985年撤县改称广元市,属省辖市。葭萌关一带古往今来发生过很多重大战役,最早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战,魏蜀时期“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之战,使葭萌关名闻遐迩。(参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福建关隘
古代于交通要塞屯兵把守,设置关隘,一方面是为了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另方面也是征收关税的重要设施。据《福建通志》记载:全省境内共设有89关、376隘、158寨,其中,仅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福鼎、福安、寿宁、松溪、政和、浦城、崇安、光泽、邵武、泰宁、建宁、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平和、诏安等18个县中设置的关隘寨即达370座之多。《邵武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入闽有‘三道’,建宁为险道,两浙之所窥也;邵武为隘道,江西之所趋也;广漳航海为间道,奇兵之所乘也”。说明,从浙江入闽是险道,从江西入闽是狭道。可见福建古道关隘之艰险。
西摩检测
2024-11-24 广告
2024-11-24 广告
办理伊拉克COC/COI认证,请联系上海西摩认证服务中心,办理伊拉克COC/COI认证,请认准上海西摩,12年行业经验,价格优惠,专业高效!团队成熟稳定,经验丰富,为企业解决出口上的各种难题!...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西摩检测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