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制度,唐朝的兵制具体是怎样的?
唐以前,中国兵役制度,遍及全民众,可说是一种兵农合一制。依照现代人讲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与国防武装的紧密联系。
唐朝兵制,唐初承隋制实行府兵制度。全国有634府,府分3等,上府卫士1200人, 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中央设12卫统领。至唐玄宗时府兵制进行了部分调整, 自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任命宦官统领15万禁军起,至唐末一直为宦官典掌禁军的制度。
唐代兵役制度改变了,可说是另一种的兵农合一制。我们不妨说:兵农合一可有两种方式:一是汉代的方式,一是唐代的方式。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亦即是全农皆兵,把国防武装寄托于农民的生产集团,生产集团同时即是武装集团。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在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里寄托武装。
所以只能说是全兵皆农,而并非全农皆兵。把武装集团同时变成生产集团,每个军人都要他种田,却并不是要每个种田人都当兵。这一制度,从北周苏绰创始,唐代人不过踵其成规。从历史上讲来,唐制似乎又要比汉制好一些。
因为中国国家大,户口多,不需要全农皆兵。全农皆兵,反而变成有名无实,训练不精。只要全兵皆农,不是军人坐食饷粮,安逸无事,就够了。这种全兵皆农制,在当时称之为府兵。
唐朝建立之后,靠着唐军的四处征讨,国家的版图不断扩大,与外族的战斗中频频取胜,将帝国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处。唐军之所以会这么强大,主要还是由于唐朝的国力强盛,再加上唐军内部人才辈出,还有先进的军事装备。
当然,唐朝的兵制本身,是唐军强大的基础,李唐皇族原本就是北周的关陇集团中的一员,他们的祖先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后来李渊与隋朝皇室还有着血缘关系,可他们趁着隋乱,靠着武力夺取了江山。
李世民等人在乱世中打造了一支强悍的军队,这是李唐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因素,从建国开始,唐朝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兵制。
唐朝的军事制度也继承了隋朝的特点,隋唐都是起源于北周,他们的兵制与周有着相似的地方,在北周中后期,府兵制开始渐渐成型,到隋朝正式确立。
府兵制
唐初沿用了隋的府兵制,在地方设立众多的折冲府,专门负责管理当地的军户,地方军人依均田令去领自己的田地,免纳租庸调,平时就在家来从事生产,特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就形成了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唐朝用府兵来作为自己的常备军,主要是集中在关中地区,拱卫京师的同时,还要负责对外的战事。皇帝下辖有12卫,皇太子东宫有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人。
平日里各地的府兵轮流征集过来宿卫京师,《新唐书·兵志》对于府兵的调动规定是有明确的记载: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在太宗朝的时候,对于原本的制度进行一些改变,由于战争频繁,府兵的征集越来越多,地方的府兵主要是从一些农民或者是小地主中选拔,通过折冲府来进行召集,一旦成为府兵,往往就是终身都会在军队中当兵。
折冲府作为地方征集管理府兵的机构,可以说是维持府兵制的主体,折冲府有着严格的规制,内部设立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
每火10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斧、钳、锯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制数额。府兵要想上去打仗,在出征之前就必须要自己准备好粮食,马匹这些物资装备,要是家里实在是穷,也可以向官府来申请,不过大部分的府兵自己的装备都是自带,因此想当兵,也需要自己家里有着一些资本。
府兵自身征调与指挥的权力都在中央手中,每次征调出动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才能出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兵部会根据这些府兵离京师远近,确定次数。
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权力过大,朝廷可以把军权牢牢把持在自己的手里,可随着国家的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瓦解,玄宗朝为了能取代这种衰败的制度,选择用募兵来代替,他在边镇各地设立了诸多的军镇,由节度使来统一管理这些军镇,为了要组建一支边镇的常备军,就开始从各地征集一些身强力壮的,可以长期来从军的人,这些人不再是什么农民之类的角色。
他们就等于是帝国的职业军人,从军之后由国家来供养着他们,除了这些职业军人外,北部一些常常受到外族攻击的地区,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这些武装的实力不算是非常强,也不指望他们在战场上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只要他们可以辅助正规军作战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充当民夫,这些地方武装基本上是由当地的刺史来管理,当然,节度使也有权来管理这些人。
募兵制
募兵制的出现,让唐朝的兵制发生巨大的改变,首先军队的数量开始越来越少,唐军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比如像最为精锐的安西军,巅峰时期的规模也不到5万,唐军开始更加注重精兵,战斗力要比之前强很多,募兵出来的这些人,不仅有着非常强的战斗力,还可以常驻在边疆作战,不用来回去征集。
但募兵本身就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军队都是由节度使来全部控制,节度使手中的权力过大,就容易引发国内的混乱,安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士兵长期受到节度使的管辖,他们眼里就很难再有皇帝,更多还是都听节度使的命令,这也是募兵最大的问题。
等到了唐朝的末期,募兵制再度发生改变,开始朝着私兵制发展,从安史之乱开始,募兵的军队私有化情况非常严重,节度使们掌握着大权,他们割据一方,利用自己手上的土地和财产来供养着自己的军队。
像魏博这样的藩镇,手上募集的军队名义上还是唐军,可实际上他们都不会听从政府的命令,而是听从当地节度使的命令,甚至还会和唐朝的中央军队来对抗。中央的兵制也发生改变,唐朝组建了强大的神策军,这支军队等于是中央禁军,它也是采用募兵征集,不过神策军的很多人都是世袭制度,家里代代都在军队里面效力,比如唐末的名将高骈,他们家就是世袭的军人。
唐朝的军制与他们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毕竟军队是要由国家来供养的,最初国内有着大量的土地,可以来维持府兵的体系,可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手上的地已经不够了,而地方的军户长期生活下来,自己负担非常重,又要交粮又要自己带着装备去打仗,大部分的人都受不了这种剥削,府兵的崩溃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募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府兵的这些问题,还保证了自身的战力,可唐朝的募兵过多集中在地方上,中央的军力严重不足。
这也是唐朝内轻外重的弊端,唐朝的历代帝王都非常热衷开疆拓土,因此国家的战线不断拉长,越往后战事越多,中央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就越来越弱,必须要给这些节度使们更大的自主权,最终安禄山等人把兵锋对准唐政府,差点就终结了帝国的统治,募兵本身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唐朝军队力量过于分散,中央的力量不够。
参考文献: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