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的取向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06-03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0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7万
展开全部

   教育 活动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的。下面由我收集整理的教育价值的取向以供大家学习。

教育价值的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人们期望教育发挥什么功效,希望受教育者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无不受教育价值观决定。所以,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活动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处于中心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他们相信人的本性的力量,相信人有学习与创造的本能,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特性都应得到尊重。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完全是受社会决定的。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范教育活动,要求教育培养出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而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思想可溯源至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n),在他构想的理想国中,社会整体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理想国的国民由奴隶、匠人、武士、官员及哲学王构成,他们在社会的金字塔上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每个人就是最大的公道,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合从事相应工作的人,他们应具备的品质就是职业对个体的要求。

  教育活动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依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立足人之外的价值取向

  无论抱有怎样的教育愿景审视教育,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立足人之外的教育价值取向在目前、过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近代以来,它来自其对立面的多次撞击,但依然犹如板结一般左右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就好像人们拿对自由的渴望撞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依然改变不了冥冥之中的“控制”一样,学校教育始终摆脱不了赫尔巴特式的影子。赫尔巴特把知识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本位,从这个本位出发,课堂、教材、教师自然成了学校教学的中心,教学的效果也以知识积累的量为衡量标准。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在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虽然具体的倾向互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在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平衡中找到的是“克己修身”的办法。作为一种 文化 存在,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留存着这种文化基因,有着这种文化基因,对赫尔巴特式的教育趋同也是常理之中了。

  立足人之外的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疏离情感与体验,有人批评它为“教育的痼疾”,倡导从“人本”出发的教育以实现人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批评和倡导自然是合乎情理的,符合时代精神。但是,有几个矛盾等待着我们去解决:①人的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与教育设计的有限性矛盾;②班级教学的团体性与人的发展的个人性矛盾;③系统知识的获得与获取知识碎片的矛盾;④学校在考察学生学业成绩为了减少教育人力成本追求统一尺度与个人发展千差万别需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进行不同的学业考察的矛盾。

  二、立足于人的价值取向

  探讨立足于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容易想起约翰•杜威。被誉为“后现代教育集大成者”的小威廉姆E.多尔说:“杜威的幽灵在美国课程中游荡,并在受美国课程影响的其他国家的课程中游荡,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

  杜威接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 儿童 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需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的本能,教育应当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冲动出发,组织适当的课程,使儿童的 经验 不断得到改造,实现儿童“生长”。在 方法 上倡导“做中学”,认为“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弘扬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创造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人格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要善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要实现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都可以看作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反映。

  赫尔巴特强调知识本位,如果把知识教学与激发学生的本能需要结合起来,赫尔巴特的“门徒”们不会站出来反对;杜威否定在教育之外强加外在目的,这与他所追求的民主精神相悖,如果外在目的加入的同时做到了对人的主体性充分尊重,促进人的“生长”,杜威的“门徒”们也不会站出来反对。其实赫尔巴特注意到了他的理论的局限,他说:“使听者仅仅处于被动状态,并强迫他痛苦地否认自己活动的一切方式,本身就是使人厌恶与感到受压抑的。所以一种连贯的讲课必须通过使学生始终保持急切的期待心理来激发学生,或者,假如教育者在什么地方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对儿童教学时,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的) ,那么他就不要把讲课连贯下去,而允许学生穿插意见打断教学,或者由自己启发学生穿插意见。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的范围内,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杜威也注意到了他的理论的局限性,他说:“直接观察自然比较生动活泼,但是也有局限性。无论如何,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是由于两人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同,在不同的逻辑起点下建构起相对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成为相互对立的“两端”,不约而同地走向片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