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
信息时代下,“社恐”似乎成了大多数人拒绝社交的保护色。
社恐的人到底在恐惧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害怕被过度关注。
比如,被人注视的时候,会感觉那种聚焦式的上下打量的目光比探照灯直射眼睛更难受;
又如,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和陌生人交流,就会紧张得脸红;
再如,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动作会不自然,会担心自己因为不自然而出丑……
“恐惧”心理的加持,会令社恐人害怕人际交往,担心自己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从而导致不愿意,甚至是抗拒社交。
其实社恐人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渴望社交,羡慕身边的社交达人;另一方面,又害怕人多的场合,想把自己藏起来。
到底是什么心理,造成这个“社恐”困局?
1)自卑——对自我认知或评价的超常否定
林恩·亨德森在《害羞与社交焦虑症》一书中这样说道:多数社交恐惧者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恐惧的情绪,以致于表现出退缩、回避的行为。
归根结底,这种过度惧怕外界消极评价的情感,往往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当自卑感被不断放大,人就会越来越不自信,从而更加害怕交际,形成社交困局。
2)敏感——对外界事物的高度敏锐
调查研究表明,社交恐惧患者更容易感到不安、 恐怖、担心、痛苦,于是就把这些不安、恐怖、担心、痛苦都当作必须要控制的情绪,令人草木皆兵。
社恐人为了换取群体归属感,有一部分会具备讨好型人格,会感到越来越焦虑和烦躁。
3)羞耻感——过度看重社交过程中的羞耻心
《中庸》有云:知耻者近乎勇,意思是知道廉耻并能立即改正就接近于勇。这句话也表明了东方文化对于“羞耻心”的一个积极态度。
同样的,正是在这种文化的长期影响下,“羞耻感”的程度被不断放大,从而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比如,现代社会部分女性被“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禁锢,羞于与异性对话,这样子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就会被破坏,令双方都别扭尴尬,甚至产生畏惧,长久以往,也就不敢与人交流了。
如何走出“社恐”怪圈?
1)加强心理暗示,用于突破自己
天生的“社交达人”并不存在,那些“社交牛逼症”,说白了都是一步步练出来的。
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心理学里,意识被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潜意识是大脑的深层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显意识要强大得多。因此,有效利用潜意识,有助于走出社交怪圈。
比如,每次出门前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今天的自己也元气满满”等激励的话,让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接收积极信息。
2)专注一件事情,不要在意他人目光
在平时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尝试沉下心来去专注完成一件事情,把100%的心力都放在这件事情上。
比如,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把手机调成请勿打扰模式,同时带上降噪耳机,让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在工作中,拒绝思考其他事情。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慢慢不在像以前那样在意别人的眼光了。
记住,专注是打破焦虑和杂念的最好方法。
3)学会降低预期,主动寻求帮助
学会降低心理预期,是与自我和解的最佳方式。
不管是做事还是交友,不要给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比如:“要跟公司所有同事搞好关系”、“每个人都要觉得我很好”、“这次发言要满意”等等,这样的高预期、高要求只会让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增加。
尝试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降低自己的预期,比如“允许周围30%的人说自己不好”,“不强求自己与公司所有的同事都要搞好关系”等等,这样即使在完成后低于预期也不会过于沮丧,高于预期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社交恐惧不是病,你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改变。
当然,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陪着自己想陪的人,享受孤独也是另一种人生姿态。
有一部分人,对他们来说——
不愿与认识的人打招呼,不愿与人对视,因为害怕尴尬;
不愿意接电话,不愿意接语音,甚至在查邮箱之前都要先做好心理准备;
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因为担心说错话、做错事,担心尴尬,担心他人好心的搭讪;
即使答应了一个一起出去玩的邀约,却在临近时越来越惶恐,甚至想要直接推掉……
这些在正常人看起来无比轻松的事情,对于这些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讲,却让人精疲力竭,生活饱受其扰。
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这种恐惧主要是指在面对正常的社交场合,患者会表现出与周围环境、事物不相符合的恐惧、焦虑情绪。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头晕、出汗,严重者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他们往往无法走出内心的恐惧,他们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只是他们都不知道罢了。
社交恐惧症与腼腆内向不能混为一谈
社交恐惧症往往导致社会功能部分受损,甚至丧失。很多人把社交恐惧症与腼腆内向混为一谈,其实腼腆内向只是一种性格,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独处,喜欢向内求。内向的人并不是不敢去社交,他们只是不想,不喜欢。虽然在社交方面可能缺乏优势,但不会因此出现心慌、焦虑等过度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内向腼腆和外向活泼并没有优劣之分,两种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各有优缺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与陌生人见面前感到有点担心焦虑,或在出席正式场合前有些恐惧紧张,这是正常的。
对于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恐怖,害怕被别人注视,害怕会当众出丑,当着他人的面不敢讲话、不敢写字、不敢进食,甚至不敢入厕,严重者可出现面红耳赤、出汗、心跳、心慌、震颤、呕吐、眩晕等。如果病情严重,患者可因恐怖而回避朋友,与社会隔绝而仅与家人保持接触,甚至失去工作能力。由于社交恐惧症患者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恐惧并不合理,但是又无法克服,内心往往很痛苦。
社交恐惧症存在一定神经生化的改变,单纯的自我调整可能无法解决,这时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系统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例如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使用,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治疗等,严重者更需要物理仪器辅助治疗。
本社恐不请自来。一和别人说话就会脸红害羞,和不熟的人独处就如坐针毡,几天后如果需要在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就会紧张好几天,每个夜晚都辗转反侧,一遍遍排练。当真正要展示自己时,结巴、面红耳赤等症状一一显现,大脑一片空白,结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匆匆下台。这都是大部分社恐人士的真实写照。
如题主所问,社恐的人在恐惧什么呢?我认为就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只是想得太多,心思太重。我之前有个比我社恐还严重的朋友,在大家聊天时,她说每句话之前都会想几分钟,想说了这句话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会让别人怎么想,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什么影响。等她想明白后,大家早就结束这个话题了。于是,新一轮循环又开始了。所以直到讨论结束,她还是一句话没说。我自己也是一样,路上远远看到很久没见的朋友,我就会想:要不要上去打招呼呢?打招呼之后要说些什么呢?他会不会邀请我去吃饭,如果邀请了我要不要答应呢?等到我把一切问题及可能都想一遍后,最终的行动大概率就是低下头,拉低帽檐远远走开。由此可见,社恐人士恐惧的不是交流本身,而是交流会对他人及自己带来的影响。
社恐并不是病,相反,我认为社恐的人有很多优点,例如心思细腻,思维敏捷等等。他们虽然朋友不多,但每个都是真心实意的,有困难可以帮一把的。但是凡事皆有度,过度社恐还是会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生活中,因为过度社恐,不会处理好朋友之间的矛盾,不会交朋友。工作中,不会面试,无法找到工作,不会交流,从而导致工作不能正常完成。
如果身边有社恐的朋友,请多给他一些耐心。如果自己是社恐,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很多你恐惧的实际上并不可怕。有些交谈确实尴尬,但它是你们关系更进一步的标志。打破自己的认知,迈出社交第一步。
社交恐惧:你到底在怕什么?
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甩也甩不开的心魔了,一到人多的场合就浑身难受,甚至光是脑补一下就连门都不想出了。
和人沟通能发信息的绝不打电话,能打电话的绝不见面聊,上班时最好同事邮件往来,下了班谁都别来找自己。
不得不说,今年因为口罩的缘故,让很多社恐患者反而感到心安。口罩一戴,谁也不爱,摘了口罩感觉自己像在裸奔...
社交恐惧往往还会带来其他心理症状,如抑郁症、焦虑症,还会慢慢地让人变得自卑,它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社恐患者大多都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缺失,但又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带来的并发症有时会让人感到沮丧大过恐惧。
想要真正摆脱社交恐惧的确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还是得解决心理的问题:扩大心理开放的区域,坦诚、积极、勇敢地表现自我,不要惧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在弄清楚社恐的根本原因后,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
一、质疑自己脑中的设定
这就需要有处在当下的意识,在你发现自己在担心或是害怕被别人评判时,发现这个想法并质疑它,告诉自己这些都只是你自己脑中的声音,它们不是真实发生的。
二、不要对你的社恐感到焦虑
认识到社恐本身是焦虑的一种,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正常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而当焦虑被放大到焦虑症的地步,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对一种焦虑的存在感到恐惧和担忧的结果。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社恐时,不要因此感到恐慌,去正视接纳它的存在。
三、不断建立自我认知
我看很多研究都有说到大部分儿童和青少年都会有一段时期出现社恐症状,这是很正常的。我想这就是因为我们在那个年纪正不断接收到世界的新事物,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我是谁”的认知。
我发现在我有意识地去建对“我”的认知后,就越来越不容易被外界对自己做出的反应而影响了,这时候我们便活得更像自己,在和其他个体相处时更放松更自在。
当然,如果你发现单凭自己无法克服社交恐惧,那么建议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