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文翻译、、急啊!谢谢了~~
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李白《越中览古》、李清照《一剪梅》和黄遵宪《今别离》(其一)的译文...
求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李白《越中览古》、李清照《一剪梅》和黄遵宪《今别离》(其一)的译文
展开
展开全部
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一、阅读课文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②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③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④
二、介绍作者
阮籍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建安作家阮瑀之子。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对于新起的 司马氏政权不愿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在文学上受屈原的影响较多。《咏怀诗》八十余首,感慨很深,格调高浑,使他成为正始时代最重要的诗人。
三、字词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以上二句指人也兼指鸟,孤鸿、翔鸟和人一样都是在不寐而徘徊,这时会看到些什么呢,一切都是叫人忧伤的景象。
四、课文内容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五、写作手法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著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这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著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其二)
白日沦西阿,
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
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作品鉴赏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杂诗·白日沦西阿》与第五首《杂诗·忆我少壮时》,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这两句意谓: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此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少年罕人事》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李白《越中览古》
作品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作品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都身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作品赏析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
注释
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评解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集评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作品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2]
诗文注释
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②并立:合力,一起 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 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⑤绕指柔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⑥打头风 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⑦石尤 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 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 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⑩留滞 路途阻塞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一、阅读课文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②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③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④
二、介绍作者
阮籍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建安作家阮瑀之子。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对于新起的 司马氏政权不愿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在文学上受屈原的影响较多。《咏怀诗》八十余首,感慨很深,格调高浑,使他成为正始时代最重要的诗人。
三、字词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以上二句指人也兼指鸟,孤鸿、翔鸟和人一样都是在不寐而徘徊,这时会看到些什么呢,一切都是叫人忧伤的景象。
四、课文内容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五、写作手法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著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这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著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
(其二)
白日沦西阿,
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
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
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
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作品鉴赏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杂诗·白日沦西阿》与第五首《杂诗·忆我少壮时》,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这两句意谓: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此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少年罕人事》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李白《越中览古》
作品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作品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都身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作品赏析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
注释
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评解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集评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作品原文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2]
诗文注释
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②并立:合力,一起 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 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⑤绕指柔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⑥打头风 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⑦石尤 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 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 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⑩留滞 路途阻塞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去书城看好了,那里最全面,最多书,在这儿打,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你那么多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北史·裴侠传》1七岁了,还不能说话,后来在洛城看见一群乌鸦遮蔽了天空,抬起手指着乌鸦就会说话了,于是聪慧记忆深刻,不同于平常的儿童2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3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大病就痊愈了,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