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姜文利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的社会化是地质工作成果价值的体现。本文介绍了目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现状,提出了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思考;建议
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发挥地质资料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公众和科技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对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基本认识
1.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资料的组成部分,是地质工作取得的最客观的成果。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的实物档案,具有以下特点:①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②体重大,运输保管困难,库容需求量大;③类型多样、数量巨大。
2.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和地质工作的快速发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需求更加强烈而又迫切。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提升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国内地矿市场迅速发展,勘查投入持续增加,地质工作成本越来越高,地质找矿的难度和投资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提高地质工作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地质找矿及其他地质工作对地质资料信息的需求空前迫切,除了需要利用成果地质资料外,还常常需要利用原始地质资料和观察测试实物地质资料。另一方面,地质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境外地质勘查以及海洋地质调查、极地考察、科学钻探等蓬勃兴起,因此产生许多新的特别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急需得到及时保管。
3.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第十五条指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获准延期的……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第十八条指出“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这些都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公开和利用。
2008年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再次明确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须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
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现状
1.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从地质工作开展之始便有,但大多属于零散和自发的管理。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颁布后,正式开展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国土资源部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非常重视,2008年1月11日颁布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确定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及细目、汇交程序、保管体制及利用规定。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主管部门出台了地方管理办法,如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北京市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箱具及标签使用和样品整理要求》及《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细则》,辽宁省印发了《辽宁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相关制度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管理体系和从宏观到微观的行业制度规则。
2.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取得成效
要使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于社会,就需要有硬件支撑,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于2004年建成,建设总规模为5612.92m2,由实物存贮区、整理观察区、展览展示区、学术报告厅、管理办公区及连廊组成。拥有立体存储和自动化管理设备,可存储70×104m岩心,规模和设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配套服务楼建设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2013年开工,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功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施后,开始筹划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其中,安徽省已经建成实物地质资料库,福建、广东、广西、浙江、黑龙江、江苏、重庆、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吉林、西藏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实物库建设调研工作,部分省已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方案;部分行业也开始着手实物库建设工作,如核工业地质局、中联煤层气公司、国家海洋局等。实物地质资料库的建设也初步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库藏体系。
3.汇交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体系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重大调查和科研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国家重大工程、标志性建筑的实物地质资料,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的实物地质资料,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应汇交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
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初具规模,截止到2012年5月,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收藏了254份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7m岩心、9005 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主要来自:全国157个典型矿山的岩心与标本;93幅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标本及薄片;江苏东海大陆科学钻探1井岩心、岩屑;3个“金钉子”完整剖面标本和柱状样;40个重点煤矿区的106件样品。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矿山岩心和区调标本为主体、以大陆科学钻探岩心岩屑和“金钉子”剖面标本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重要性为精品的国家实物库藏体系。
除上述实物地质资料外,部分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如黑龙江、广东、浙江、辽宁等,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开始接收实物地质资料。
4.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服务中初见成效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98号)的要求,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已建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并于2010年改版升级为“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作为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窗口,及时向社会发布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动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技术要求,发布包括国家库在内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提供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网络检索与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在线服务;开展馆藏资料研究,开发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
为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监管水平,国土资源部建立了统一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施全程在线监管。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初见成效。
为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目前正在研究利用网络数据库、信息技术和空间建模技术,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展厅研究,集成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资源,建立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展厅。
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行国家、省两级政府管理。管理顶层上,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基础层面上,由各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管理。保管和服务层面上,顶层由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及油气、海洋等委托保管单位;省级层面上,有的省在国土资源厅设实物地质资料馆,作为独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省由其他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目前的管理体制,管理侧重点不同,职能相对分散,上下不对口。实际运行中,责任和权限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或者业务关系不顺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资料的管理和开发利用,而且给服务对象和馆藏人员带来了不便。
2.现行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虽然已出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①缺乏配套的管理实施细则,对于实物地质资料的公开和利用缺少明确的规定;②需进一步完善地方管理体系,明确管理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③需完善不同行业操作规范。
3.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方式还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有了自己的网站,但整体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表现在:①还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在线服务,提供目录、查询浏览和下载;②实物地质资料从基层的采集到汇交还没有形成数据的共享;③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网络。
四、对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几点建议
1.修订、补充和完善法规和政策
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省级馆藏机构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协助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地质资料监管,推进实物地质资料依法汇交;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配套政策法规,细化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制定馆藏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组织实施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
2.构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新机制
在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上,建议设立二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即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国家设立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作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地方各省、市(指地级市)分别设立“省、市实物地质资料馆”,作为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的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省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
在构建新体制的基础上,首先,明确界定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其次,完善服务手段,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要求,加快实物地质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最后,完善保障体系,落实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及设备等基本保障。
4.推进信息化建设,丰富数字化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
开发、完善实物地质资料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支撑软件,包括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实物图像分析管理系统、全国实物目录管理系统等;开展以岩心扫描为主体、标本和薄片照相为辅的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程,建设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岩心扫描图像数据库、标本和薄片图像数据库等专业数据源;完善中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网,建立网络共享平台,推动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馆。
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开发服务产品,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利用途径;完善服务利用手段,配备实物地质资料观察、岩矿测试等服务利用设备,建设开放实验室;依托库藏资源,建设专业教学与科普基地,普及地质科学知识,传播地质科学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