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史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研究历史。较完整的资料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1∶100万区域地质填图和极少量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有关火山岩研究资料主要来自国内外针对青藏高原的各种综合地质考察成果,这些成果已零星发表。
1899~1908年间,瑞士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曾三次进入西藏地区,在东经85°~90° 30′之间发现了年轻的火山岩露头,这些岩石呈水平状产于不高的锥形山的上部,下部覆盖着砂、泥岩,被定名为凝灰岩;在87°30′E,35°10′N采集了两块火山岩样品,经H.Bachstrom(1900)鉴定为古铜辉石安山岩。
1931~1935年间,E.Norin在现今的西藏阿里地区北部进行了考察,对该区新生代火山岩的熔岩台地、圆顶山及锥状山等火山地貌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描述,其研究报告(1946)在本区早期的地质文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950年,我国地质学家王恒升由于田南行,据说到达了阿什库勒火山群,定名为安山岩。
1955~1975年间,本区的地质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对羌塘地区进行考察时,首次穿越了改则至喀拉木兰山口的无人地带,对巴毛穷、涌波错和强巴欠山等地的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1978年,中国科学院邓万明在1976年青藏地质考察的基础上,撰文讨论了藏北第四纪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1979~1984年间,西藏区调队在开展1∶100万改则幅、日土幅区调工作时,对图幅内的火山岩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青海地矿局吴向农等描述了唐古拉山地区晚第三纪火山岩的岩石类型、火山构造及火山活动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唐古拉山晚第三纪到第四纪陆相火山活动与南北向的深部构造同高原隆起表层张裂的叠加有关。
1989年,长春地质学院李才等撰文对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进行了探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地质工作者分别与英、法、美、日等国家的学者开展合作,对部分火山岩区进行了多学科的路线地质考察。
1992年,青海省地矿局孙延贵撰文论述了可可西里北缘中新世火山活动带的基本特征。
1994~1997年,成都理工大学和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盆地、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开展地质路线调查和1∶5万地质填图过程中,对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000~2002年,成都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在藏北高原乌兰乌拉湖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桌子山、枕头崖等地大面积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观察、采样、测试和综合分析,获取了丰富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
2024-10-27 广告